两年前,灵寿县南寨乡秋山村贫困大学生孙喜梅开始捡废品攒钱买书;今年暑假,在众多热心人的帮助下,她为家乡建起了一个“秋山农村书屋”,成为村里人增长新知、开阔眼界的好去处—— 对于灵寿县南寨乡秋山村的孩子们来说,周日又多了一个开阔眼界、增长知识的好去处———“秋山农村书屋”。
这个书屋是该村贫困大学生孙喜梅靠捡废品攒钱并在众多热心人的帮助下,于今年暑期建立的,村民们每周日可在此免费借阅图书。
孙喜梅自小与父亲相依为命,家境贫困,是村里的低保户,去年靠助学贷款上了大学。对于孙喜梅来说,能在书海里畅游是一种幸福,而让更多的乡亲和她一样享受读书的快乐则是她的梦想。
缘起
“每周日书屋开放,从早到晚,没断过人。”66岁的胡和祥老人说起喜梅捐书屋的事儿很激动。胡和祥是一名老党员,曾当过村干部,如今义务看管“秋山农村书屋”。
他告诉记者,书屋里有文学、农业、科技、儿童读物类书籍两千多册。每到周日开放时,十平方米的小屋就被挤得满满当当的,借书的,看书的,连大门口都坐着人。
“作为农村出来的孩子,我深知农民读书的艰难和对书的渴望。”目前正在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国际商务专业读大二的孙喜梅说,从小她就特别喜欢看书,可只能看到课本和教辅书。而对于她这样一个贫困山区的孩子来说,买课外书是一件奢侈的事情。
“小时候生病买回药,连药物说明书上的字我都逐个看。”喜梅记得,上小学时,如考取班级前三名,就会被奖励课外书。对于总考第一名的她来说,拿到那些薄薄的书是她最快乐的时光。同学们也都抢着要看,回到她手里时,崭新的书往往被翻得破旧不堪。
一个偶然的机会,她发现同村一个同学家里竟有一些好书,像中国古典文学四大名著、“三言”、“二拍”等。那段时间,她被读书的幸福包围着。直到现在,那种感觉还凝固在她的心底。
2004年,喜梅以优异的成绩考入石家庄精英中学的宏志班读高中。“有了图书馆的日子,我如鱼得水。”此时,她萌生了为村里办一个图书馆的念头。刚入高三时,有一次她回家,村里孩子迷茫混沌的眼神刺激了她,她决定把梦想付诸实施。
圆梦
一个手电筒,一个塑料袋,一根棍子———高三时,每天晚自习后,孙喜梅和她的好友就拿着这些“工具”,翻捡校内和学校附近的垃圾桶,找可以卖钱的废品,为她的梦想而努力。
“"收成"好的时候一个晚上能从垃圾桶里捡到10个矿泉水瓶,少时只有两个。到了周末,拿到废品收购站去卖,再从那儿捡书买。”除非刮风下雨,孙喜梅从未中断过。近一年时间,她卖废品攒了六七百元钱,也攒下了1000多本书。
“每捡到一些废品,我就计算着能买几本书。看得到的未来,让我很兴奋。”虽然遭遇一些异样的眼光,也耽误了一些学习的时间,但在孙喜梅心里,那是一段值得怀念的时光———怀揣着梦想,并为之努力,是那么充实而又快乐;与友情同行,有欢笑做伴,枯燥的捡废品过程也充满了乐趣。
“看到其他捡废品的人,我们就和他们玩"捉迷藏";每次看到矿泉水瓶子,我就两眼放光:"呀,瓶子",同伴就很配合地说"是呀"。”孙喜梅乐观的背后藏着对友情的那份感动。
上大学后,孙喜梅通过在校勤工俭学和校外做家教挣生活费的同时还继续买书,以丰富她的藏书。
让她更意想不到的是,今年暑假,在媒体的呼吁下,在众多热心人的帮助下,梦想中的图书馆竟一点点变成现实。村里给她提供了房子,灵寿县文体局捐给她700本书、4个书架,还专门派了两个懂图书管理的人,到村里帮着她整理图书。一些好心人给她捐了好几百本书,还有的愿为她开办图书馆提供专业帮助。
9月7日,“秋山农村书屋”开张了。
“图书馆开馆不易,维持管理更是一个大考验,我会更加努力,让这来之不易的乡村图书馆越办越好。”孙喜梅说。中秋节时,她特意打电话给胡和祥老人,就如何搞好图书管理进行沟通。同班同学也给她出谋划策。她还打算跟学校图书馆联系,学习更多图书管理、图书更新维护等方面的知识。
对于喜梅来说,目前图书运输是她最想解决的难题。大一放假回家,她都背上一个背包,再借同学的拉杆箱,把在校期间积攒的图书给搬回去。由于从石家庄到她家所在的村没有直达车,每次她都是坐上三四个小时车先到邻村,再背着东西走回去。平时不背东西都得走三四十分钟,如今行囊沉重,让她感觉很吃力。
让山乡想看书的人都能找到看书的地儿,是孙喜梅的愿望,她还希望能在乡里多建几个图书馆。她说,虽然自己决定不了结果,但可以决定过程。为了梦想,她要不懈努力。
本报记者叶娟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