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虑12个因素 囊括世界134个经济体
世界经济论坛最新报告显示-全球竞争力 中国首次跻身30强
北京时间今天凌晨,世界经济论坛在瑞士日内瓦公布《全球竞争力报告2008-2009》,在全球134个参评经济体中,中国的排名由去年的第34名上升4位,首次跻身30强,并且继续领跑"金砖四国"。
|
评判标准 考虑12个因素
《全球竞争力报告2008-2009》对一个国家的很多因素进行综合考虑并打分,包括教育情况、社会保障、基础建设、宏观经济稳定性、健康保障体系、劳动力市场的效率、法律、金融市场、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等12个因素。
世界经济论坛的学者认为,国家的竞争力反映了这个国家是否能为它的公民带来一个繁荣的环境和不断提高的生活。
世界经济论坛从1979年开始就对每个国家的竞争力进行评判。
最强五国 结构优势明显美国蝉联第一
虽然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但美国依旧蝉联第一。
报告称,美国具有许多结构上的优势。美国经济不但产能突出,而且基础牢固,能够经受住商业周期的波动和各种冲击。
因此,尽管人们日益为美国银行业的健康以及其他宏观经济方面的弱点感到担忧,但该国其他强项继续使其保持不错的整体环境。
瑞士、丹麦、瑞典、新加坡分列第2至5名。报告表示,瑞士和北欧国家持续排名靠前主要是因为这些国家创新能力强,有非常成熟的企业文化,而且机构透明度高。
此外,这些国家的宏观经济环境都非常好,政府一直保持着健康的预算盈余和低债务。
新闻背景
世界经济论坛(WorldEconomicForum)也被称为“达沃斯论坛”,总部设在瑞士日内瓦。
作为非官方的国际经济最高级论坛,世界经济论坛致力于召集各界领袖开展合作,以研讨世界经济领域存在的问题、促进国际经济合作与交流为宗旨。
论坛由全球前1000强跨国公司的企业领袖、各国政府现任领导人以及主要国际组织的领袖人物、全球传媒领域内有重要影响力的人士、各领域知名专家等组成。
中国表现 海外市场全球第一
在12个因素中,中国的市场规模一项获得6.6分(总分7分),全球排名第二;宏观经济稳定性和创新能力也获得了较高的分数,分列全球第11名和第28名。
报告指出,中国的海外市场范围非常广泛,表现出色,排在全球第一;金融市场的稳定性好,尤其是国家的存款比例很高,在全世界排名第五。
报告认为,改革开放30年以来,中国在发展经济和促进经济多元化方面成就斐然,在减少贫困和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方面取得的进步令人瞩目。
此外,中国的宏观经济环境稳定,政府预算出现盈余,债务水平也不算高,这些也都是竞争优势。其他优点还包括企业和高校日益重视研发,创新能力不断增强,获得的专利不断增多等。
报告指出,中国已成为继美国、日本和德国之后的世界第四大经济体,并在全球经济中扮演日益重要的角色。
专家看法 经济发展带动中国竞争力
今日上午,中国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专家何振一在接受采访时认为,中国综合竞争力近年来一直都是处于上升状态的。
这一切的基础在于中国的经济以一个“持续稳定高效”的状态在增长。
何振一说,尤其在当下,在全球经济均不够景气及金融市场动荡的状况下,我国2008年GDP的增长速度仍维持在10%,预计2009年也能有8%的增长速度。
此外,在全球都出现通胀危机的时候,我国的通胀率反倒在下降。
何振一表示,有这样稳定健康的经济环境做后盾,我们就能够在基础建设、教育、社会保障及其他民生问题上下大力气来改善。
何振一说,在全球失业率普遍增长的大环境中,中国的失业率虽然不低,但中国的就业率能按照当年的需求得以解决。
同时,在其他领域,如基础设施建设、企业创新等方面,中国的发展速度也一直处于世界领先状态。
文/记者王燕
跻身30强在“金砖四国”中领跑
从2004年以来,中国在世界经济论坛的同类报告中表现越来越出色,从2004年的第46名上升到了2008年的第30名,首次跻身30强的行列,并领跑“金砖四国”(中国、印度、俄罗斯、巴西)。
报告表示,中国的排名继去年之后再次上升,并首次进入前30名,这主要得益于其巨大的和迅速增长的国内外市场,使其经济可以保持较大的规模。
“金砖四国”其他三国
印度 排名第50名俄罗斯 排名第51名巴西 排名第64名
专家看法
创新渐成中国当务之急
今天上午,《财经》杂志驻华盛顿资深记者黄山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从2004年以来,随着劳动力价格的增长,靠制造业获得的利润已经越来越低,中国如果永远用“世界工厂”的头衔去参与世界竞争,是行不通的。
黄山表示,现在政府已经认识到了创新的重要性,同时也有意识地摆脱主要从事产业链下端生产的产业模式,进行了大量的创新和人才引进方面的工作。像国家的最高技术奖、国家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措施等都是为了鼓励企业进行自主的创新和研发。
黄山说,经过几年的努力,很多企业的生产模式也在慢慢转变。比如广东和福建的很多企业已经开始将从事制造业的工厂建在东南亚国家,或者将生产外包给东南亚国家的工厂,而在中国的公司主要吸引国内外的高级人才研发新产品和新技术。
本版撰文除署名外/记者张瑞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