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东京10月9日电(记者钱铮)两名日本科学家和一名美国科学家获得200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出现在世界各地新闻中的这句话深深刺激着日本人,“这个美国人可还是日本裔呢”。紧接着,30多岁就赴美从事研究的下村修又获化学奖,居然连诺贝尔奖网站一开始都把他的国籍错写成“美国”。
日本诺贝尔奖获得者中带着的那一丝美国色彩,让日本人欲说还休,并开始反思本国的人才流失现象。
上面所说的那个美国人指的是生在日本长在日本,但长期在美国从事研究,并已取得美国国籍的南部阳一郎。诺贝尔奖获得者通常按国籍统计人数,所以南部理所当然地被算作美国人。其他像下村修、之前的物理学奖得主江崎玲於奈、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利根川进等虽然至今仍是日本国籍,但他们都是因为在美国期间的成果而得到世界的认可。
这些人才纷纷流向美国有历史的原因。他们决定赴海外从事研究是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当时不论是富裕程度还是研究环境,美国都占据绝对优势。更何况当时在欧美的世界知名研究机构取得成果、在主要的国际科学期刊上发表论文是在国际科研领域崭露头角的必需条件。
如今的日本,研究基础已比当年有了飞跃性的进步,但是日本人才流向美国的状况依然未得到多大改观。与美国研究机构自由的学术氛围和激烈的竞争相比,日本的一些研究机构依然难以摆脱“枪打出头鸟”的风气。下村修在2007年接受日本媒体采访时曾经表示,在美国,如果不出成果就难以生存,“虽然压力很大,但这也给了我们很大的力量。而如果我留在日本,我可能要轻松得多,但或许就没有绿色荧光蛋白研究的发展了”。
日本政府近来正致力于创造有魅力的研究环境,吸引世界各地的优秀人才聚集到日本。文部科学大臣盐谷立8日说,要力争创造良好的环境,使日本人才大量走向世界的同时,世界各地的人才能够汇聚到日本。
文部科学省已在2007年选出5所外国人比例高的研究机构,作为“世界高水准研究基地”,并以英语为公用语言。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江崎玲於奈则建议,为使外籍研究人员在日本扎根,应该创造一个适合居留的日本,比如允许外籍人士拥有双重国籍等。
(责任编辑:王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