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紫楠在为演出作准备 |
4岁在新西兰学习钢琴,6岁开始接受严格的钢琴和音乐教育,先后从师新西兰的俄罗斯籍钢琴家Ms.Olaga和新西兰的德裔著名钢琴家Ms.Gillian Bibby(李斯特第六代外孙女),9岁时在新西兰全国少年钢琴比赛中,获得12岁以下巴赫作品钢琴演奏第一名……
这是年仅13岁的昆明小男孩黄紫楠的基本资料,如今已是中央音乐学院附中一年级学生的他,在从东西方不同文化的角度理解音乐的同时,更是将钢琴这门艺术演绎得让同龄人以及前辈门惊叹不已。
这个在常人看来仍不谙尘世的年纪,众人眼中还算是小孩的黄紫楠,何以能取得如此成绩?多少孩子挤破门槛的中央音乐学院附中,他为何成为其中的幸运者……在得知这位天才少年在昆排练,与昆明交响乐团合作,于近日为昆明观众放送“莫扎特作品音乐会”的消息后,昨日(10月9日),记者有幸与其及其母亲促膝长谈,为大家揭开这个昆明小男孩的成长点滴。
“成熟”大男孩很腼腆
黄紫楠虽然在新西兰出生,但他的母亲是地地道道的昆明人。在出生仅两个月后,黄紫楠便被送回昆明与外公外婆一起生活。虽在昆明只待到3岁,但对黄紫楠来说,他的根在昆明,他习惯称呼昆明为故乡。
昨天(10月9日)下午2点,在昆明市民族歌舞剧院7楼交响乐团的演奏室内,黄紫楠正坐在钢琴前,与整个交响乐团的成员一起排练曲目。坐在钢琴前的他体形稍胖,留着短发,衣着整洁而大方,显出成熟男子的味道。他一边盯着钢琴上的曲谱,一边沉静地听着指挥讲解需要注意的细节。
伴随一遍遍排练的进行,在音乐的节奏下,黄紫楠随之点着头或歇或弹,全身心投入到演奏中。排练休息期间,他向守在一旁的母亲交流后,朝站在门口的记者走来,虽然彼此不相识,但目光交汇间,他微笑着向记者点了点头,成熟的脸庞上透出些许腼腆。
在黄紫楠与其母亲的交流中,记者注意到,黄紫楠习惯用英语交流。黄紫楠的母亲张女士说,孩子看上去显得很成熟,也很有思想。虽然在昆明与外公外婆生活过一段时间,但3岁时接到新西兰后一直到10岁,都是接受当地的教育,所以英语比中文说得好。“10岁前,孩子只听得懂中文,并能说一点点,但根本不会写。”张女士说,直到2005年后回国,在系统学习钢琴、音乐理论的同时,对中文进行了学习,黄紫楠现在中文口语交流已经没问题了,只是在写作上还有点困难。
在与记者的交流中,黄紫楠缓慢地用中文说,他是喝云南的水长大的,云南永远是他的故乡,带着对故乡的情结,使得这次与家乡的交响乐团合作变成了他无比开心的事情,他因能在故乡为父老乡亲献艺而高兴。
先后师从多位钢琴家
黄紫楠在钢琴上取得的成绩,在他看来并不是偶然的,他从最初对音乐的喜爱,再到开始接触钢琴,最后到爱上钢琴。自从4岁开始接触钢琴,除自己比较刻苦外,父母的正确引导成了他成功的催化剂。
张女士说,孩子3岁时被从昆明接到新西兰,由于平时家里经常放一些古典音乐,耳濡目染的孩子便喜欢上了音乐,到4岁时便时常独自摆弄起家里的钢琴来。看出了孩子的兴趣爱好后,张女士和丈夫就请了一些老师对孩子进行辅导。学习中,孩子非常刻苦,根本不需要家长督促,每天便能自觉地练琴。
“6岁算是孩子的一个转折点,因为那时学的才是真正的钢琴。”张女士说,由于对孩子兴趣爱好的引导以及孩子自身的努力,孩子的琴艺大有长进,随后便给他请了名家进行指导,先后师从新西兰的俄罗斯籍钢琴家Ms.Olaga和新西兰的德裔著名钢琴家Ms.Gillian Bibby。
直至2005年全家回国后,黄紫楠进行了全面的钢琴、音乐理论等知识的学习。先后师从多位国内钢琴家、指挥家学习,取得了现在的成就。
靠勤奋闯进梦想学校
黄紫楠的钢琴演奏细腻而真切,音乐自然、纯真、极富意境——这是国内钢琴家给出的评价。而莫扎特的C大调第二十一钢琴协奏曲(k.467)第二章,更是让黄紫楠所倾倒。“弹奏时能感觉到与上帝亲密接触,那追求很纯的意境永远达不到。”黄紫楠对着自己喜欢的曲目侃侃而谈。正是他对于音乐的独到理解及自身努力,使得中央音乐学院附中这所令众人挤破头的大门为其敞开,与其说是靠运气,不如说是凭实力。
“拿到录取通知书的时候我自己都傻了,不是怀疑自己的实力,而是怕这还仍只是个梦。”黄紫楠回忆着当时的情景。他说,中央音乐学院附中每年招收的名额都很有限,像他这种从校外考进去的名额,每年一般只有两三个,少的时候甚至只有一个,所以当时压力很大。
“考进中央音乐学院附中,也算是对家人付出的一种最好的安慰。”黄紫楠说,上辅导班、请名师辅导,听音乐会、买唱片等,学习钢琴一个月就要花好几千元,但父母却没有一点含糊,母亲自从回国后每天都陪着他排练,为了他的钢琴梦想,父母几乎付出了一切。
张女士说,孩子考进中央音乐学院附中并不是偶然的,当时虽知儿子压力大,但作为家长,他们并没有天天严加督促,但儿子很自觉,每天至少都要安排8小时练琴,正是儿子的刻苦与勤奋,才凭实力取得了成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