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银川10月10日电 (记者姜雪城、张钦)阳光明媚,层林尽染。走进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原州区张易镇,农民们正忙着在农田里采挖马铃薯,金灿灿的马铃薯堆满了一地。
上世纪70年代末,张易人率先在宁夏实行了土地包产到户。
30年前,当时的张易公社家家住的土坯房,“炕上无席、灶内无柴、锅里无饭”,每年一到芒种时分,社员们便结伴而行,一路步行外出乞讨。张易公社因此成了远近闻名的“乞讨村公社”。
穷则思变。78岁高龄的村民赵文熹回忆说,1977年冬季的一天,公社领导悄悄来到全公社最穷的上滩生产大队的中山生产队,提出了一个“吓死人”的方案:社员每人承包半亩马铃薯地,产出全部留作各自的口粮。第二年,上滩生产大队推行责任田承包,再过一年,全公社推行了这一做法。
精心耕种属于自己的责任田,张易农民的生活很快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镇党委书记杨荣说,包产到户前,张易公社年人均粮食占有量仅一百多斤,人均纯收入只有22元,每年外流要饭的达400多人。包产到户后,社员们生产的粮食不仅解决了自家的温饱,每年还有少量节余接济亲戚。
新世纪以来,张易镇所在的宁夏南部旱情不断,粮食作物连年歉收,政府部门扶持群众调整种植结构,扩大避灾能力强的马铃薯种植面积,同时,动员青壮劳动力走出大山打工挣钱,农民收入快速增长。据相关资料显示,近年张易镇每年马铃薯的种植面积均超过10万亩,占全镇耕地总面积的60%;全镇2.4万名农村劳动力,每年外出务工的达2万名左右。去年全镇农民90%以上的收入都来自这两项产业。
赵文熹老人感慨道,过去和现在,村民们都选择了走出去,但是,过去走出去是为乞讨糊口,如今大伙抱着致富梦走南闯北,少则年收入数千元,多则年收入过万元。据统计,30年前,张易公社只有几辆手扶拖拉机,农民几家人共同分得一头毛驴。现在全镇七成多的农户有了自己的农用车,摩托车几乎家家都有,一些农户还装上了电话,买了手机。
(责任编辑:刘晓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