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看雷曼“楼倒楼塌”——雷曼兄弟台湾区末代总裁谈金融风暴
讲述 翁明正 ::整理 温建勋
“打死也不相信会重整”
百年企业雷曼兄弟重整,外界一定很好奇,我会先知道吗?不会!如果早知道,我会把占薪水30%的股票选择权全部卖光,也不至于到现在变成壁纸。
宣布重整前,其实美国受到次贷与两房事件接连来袭,称霸债市的雷曼兄弟受到影响,但我私下盘算,了不起最多被收购而已。因为雷曼可是全美排名第四的投资银行,它挺过两次世界大战、全球大萧条、恐怖袭击,更是全球顶尖MBA(企管硕士)与财务高手汇集的企业。
巨额流动资金加上精英荟萃,即便被收购,也只是换个招牌与名片,这在华尔街是司空见惯的事情,就像台湾雷曼经过3次更换公司名称。因此,即使我的专业让我形成判断,美国金融风暴可能降临;即使雷曼兄弟面临财务危机的报道满天飞,我仍继续安心工作。但,就在总公司宣布重整的那一刻,我的世界全都变了。
直到现在,你若一个月前跟我说雷曼走到重整这一步,我打死也不会相信。我相信雷曼百年企业的基石,然而这些信条骤然消失给我带来的失落感,就像失恋一样。职场重心消失,我顿时感到焦虑、空虚、慨然、后悔、伤感,五味杂陈。我大概花好几分钟才回过神来。 回过神后的第一个反应是:焦虑。因为过去雷曼的股票选择权,至少占年薪3成以上,而且股票要分5年领回,这意味着我在雷曼近十年来,所有年薪的大约三分之一,从此人间蒸发。 不只是财产缩水,连工作也不保。第一时间,我告诉自己不要担心,最坏的结果是回台南种田,没有财富但最少还有健康。
取代焦虑的,是愤怒。
总公司宣布重整前,我完全不知道消息;宣布重整后,还发文要我带领台湾雷曼的员工坚守岗位,不得对媒体发言。这些我照做了,但没想到隔几天,总公司宣布与亚洲欧洲区切开,一刀切断两边的关系。
“总公司要我们坚守岗位”
总公司要我们坚守岗位,大概是利用我们最后的剩余价值。人都在,卖相应该都会比较好吧。大难来时各分飞,那种被总公司抛弃的感觉,真的很差,一副要员工自己走路的味道,员工太无辜。
雷曼宣布重整10天后,亚、欧洲部门相继卖给日本野村证券,野村愿意承接雷曼所有的人员,不想离职的同事不用另谋出路。整个谈判过程,我都在香港参与,直到最后签约那一刻,我感觉至少给了员工一个交代,不用向他们宣布裁员,心理压力顿时减轻不少。
对我而言,相当于一个无业游民找到新工作,当然开心阿(笑)。
雷曼被自己的产品吞噬
雷曼兄弟过去发行超过1000亿美元的债券型商品,价值顿时成为壁纸,这一切都是利字当头惹的祸。原本买不起房子的人,通过金融机构过度放款而买到房子,是一种信用扩张的贪;雷曼通过证券化及衍生性产品,把风险用金融商品转嫁出去,是不负责任的取巧;雷曼一心要把产品卖给金融机构时,只想到了节节高升的获利。
最后,金融机构再把这些商品,由理财专员通过华丽的行销手法,向潜在买主大力推销,所以在市场上才会有号称只能保本,其实利率却高得惊人的商品。理财专员想拿到更高的奖金收入,银行要拉高获利数字,这些都是贪。
忽略风险的后果就是,经济泡沫越吹越大。我不是帮忙吹泡泡的人,却看到这个经济泡泡最后终于完全破灭,雷曼被自己的产品所吞噬。我身在这家跨国企业,看着雷曼楼起楼塌,比任何人都感叹。金融食物链里面的消费者、投资银行、金融机构的集体疯狂逐利,麻痹了风险控制。
小成本却想要大获利,把经济学最基本的高风险、高报酬的原理,完全置之于脑后。贪与利,真是害死人,这是我最大的心得。
信评机构应该检讨
此外,我觉得该检讨的是信评机构。
信用评级存在的价值,就是帮助投资者评估投资风险高低,我们金融圈都是学MBA出来的,学校告诉我们,依据信评来作为重要的风险依据,但从这次华尔街风暴看来,这些信用评级根本不值得相信。
有多少家信评,在雷曼兄弟宣布破产前,相关债信评等至少都有Singal A(评级A),很多都是Double A(评级AA),等到出事了再调降信评,这有什么用?
所以台湾购买雷曼相关产品的一半是机构法人,一半则是散户。就这件事情上,法人没有聪明到哪里去。但这些法人有错吗?去买债信Double A的商品有错吗?
说实话,这次华尔街的金融风暴,台湾金融业相较其他国家和地区,并没有涉入更深,但金融股却跌得鼻青脸肿,根本原因在于台湾金融业底子太薄,家数太多而资金太少,禁不起太多动荡。
我悲观地认为,台湾金融业三五年之内,恐怕没办法火起来。(台湾《商业周刊》10月6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