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10月10日在加拿大多伦多拍摄的加拿大元一元硬币的照片。受持续恶化的全球金融危机影响,加拿大元对美元汇率当天创出38年以来最大日跌幅。新华社/路透
最近,从美国本土生成的金融海啸,正以令人忧虑的态势席卷全球,包括美国在内的诸多发达国家纷纷“落水”,一座座国际金融界的“帝国大厦”摇摇欲坠、次第坍塌。
面对这场突如其来的全球金融危机,世界一片愕然。在这种愕然的氛围中,一种论调横空出世——“人性的贪婪是此次美国金融危机的根源”。
这一论断起于最近一期美国《时代》周刊的封面文章,题为《贪婪的代价》。此言一出,和者云集,没过几天,已然流行,学者竞相借用。
最近听着电视上一些专家长篇大论地对人性的贪婪展开批判,以事后诸葛亮的恍然大悟,条分缕析地分析、指责华尔街“为了满足自身的贪婪而贩卖金融衍生工具并声称它们绝对安全”,不禁哑然失笑——因为就在几年前,当这些专家中的很多人大声疾呼中国应加快发展金融衍生品时,华尔街模式还是他们口中念念不忘的完美范例。很显然,当年在华尔街繁荣昌盛莺歌燕舞之时,心悦诚服的专家们是没想过要去批判所谓“人性贪婪”的。
这场金融危机的爆发有着复杂的成因,警醒我们重新审视诸如经济全球化、金融衍生品、会计制度等各个方面;用历史的眼光看,它还是经济周期的某种规律性反复。用“人性之恶”来简单总结,实在难有说服力。甚至,人们大可以怀疑,一些国外的政治、经济界权贵之所以附和这种论调,似有转移指责目标、推托监管责任之嫌疑,我们也不可过于天真信以为真。
一个无需证明的结论就是:人性中的自私(更中性地说是“利己”或“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是与生俱来的,而且至少已存在数十万年,谁都无法更改。试问,如果将这次金融危机的发生归罪于人性的贪婪,那么算起来,人类历史上哪一次人为灾难的发生,不与这种“贪婪”息息相关呢?道德批判是取巧的,但解决不了实际问题;同样,用批判人性的方式来试图解读、解答一次复杂的金融危机,恐怕也只能于事无补。
事实上,人性的这种所谓“贪婪”(更准确地说,是利己和逐利心理),在人类发展历程中,客观上恰恰起到了“助推剂”的神奇功效。正是绝大多数个体为自身利益最大化而孜孜不倦地努力和奋斗,才以百川归海的合力,客观上推进着人类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一切方面的成长成熟,也增加着人类社会的总福利。
当然,这一切利己行为之所以能推动社会正向发展,一个必要前提是:它们必须在一个约定俗成、符合社会整体利益的框架内活动。这个框架就是制度,在华尔街则是金融监管的法规。人性如水,当华尔街的“框架”有所扭曲时,水当然会随其形状变化而充盈其间。但这错误的根源首先在“框架”,而非“水”。
因此,在今天金融海啸扑面而至之际,尊重人性的两面性、贴近现实的补救之举更显价值。与其将危机简单归咎于人性弱点而奢谈空论,莫若对我们素来顶礼膜拜的某些市场游戏规则稍作反思,进而切实有所补漏,方为亡羊之后的理智之举。 (来源:广州日报)
(责任编辑:高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