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武汉10月12日电(记者廖君)一张普通的白纸,印着简单的人物版画和三排美术字——四幕话剧《于无声处》,武汉江汉工人文化宫话剧学习班演出,时间1978年11月。
这是湖北省文物局副局长方学富收集的千余张节目单之一,也是他最为珍视的一张。
他说:“30年前,作为"文革"后复排的第一部话剧,《于无声处》如一声惊雷,炸响了中国舞台,也让看惯了样板戏的我们重新领会到艺术的五颜六色。”
作为一名文化工作者和文艺爱好者,方学富最大的乐趣就是观看各种文化演出,从1978年至今,他将观看的每场演出节目单都保存下来,已收集了上千张。这些节目单形态各异,从小到名片到超大幅面,从薄薄一张到厚厚一本,从普通白纸到精美铜版纸,无声地述说着岁月的变迁与社会的进步。
两张A4大小的纸装订成册,封面印着“德意志联邦共和国钢琴家访华演出,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主办,1979年”两行简单的黑体字,里面就是演出曲目名称和介绍。
“这是"文革"以后,湖北迎来的第一场涉外演出,演出场所——武汉剧院是当时全省仅有的两家高档剧场之一。”方学富说。
他回忆说,这场剧目是文化部和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的文化交流项目之一,尽管每张演出票只要几毛钱,却全是单位分配,能够看这种演出在当年是一种待遇,不像现在花钱买票就可以看演出。他“削尖脑袋”才找熟人弄到票,一下班就急急忙忙坐轮渡转公共汽车,花了近2个小时才赶到剧院。
上世纪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越来越多港台流行歌曲和电影涌入,邓丽君、费翔、崔健等流行歌手,借着电视的普及,风靡大江南北。老百姓有了多元的文化需求,他们渴求与流行文化“亲密接触”。
1985年初,进入湖北省文化系统工作的方学富,有了更多接触文化演出的机会。他说,当时各省只允许一家公司具有承办涉外演出资格,每年也只有2场商业演出指标。只要有港台艺人来武汉演出,势必掀起一阵抢票热潮。
铜版纸印刷,上面是费翔的大幅演出照片,演出赞助方、承办方以及相关工作人员的名单。
对此,方学富记忆犹新:“这是1988年10月5日费翔来汉举办首场演唱会的节目单。也是第一个在江城举办个人演唱会的港台艺人,能容纳8000人的洪山体育馆座无虚席。费翔一出现,场内一片沸腾,看台上打出了"不要对你的歌迷说再见"的横幅,场外还有上千歌迷因为买不到票无法进场。”
从这个时候开始,企业赞助和广告开始逐渐出现在文艺演出的节目单上,节目单也更加精美、细致。
在方学富收藏的节目单中,21世纪以后的演出占了几乎六成,制作也越来越精致典雅,俨然成了颇具价值的收藏品。他珍藏的《云南映象》节目单,有两种版本,普通版用铜版纸印刷,除了主演杨丽萍的亲笔签名和介绍外,还有主创演员的照片、介绍,每场演出内容及精彩剧照以及剧目中涉及云南民俗的介绍;收藏版则是用宣纸装订的仿线装书,内容更为详尽。
方学富说:“《云南映象》称得上是中国第一部完全商业运作的剧目,2004年在武汉演出场场满员,只能容纳1000人左右的湖北剧院不得不加座。”
在这些令人眼花缭乱的演出背后,是越来越宽松的政策:2001年,演出公司审批门槛降低,民营演出公司如雨后春笋般出现;2003年,湖北涉外演出公司增加到两家,涉外演出数量增加;2005年,港澳台演出审批权下放到省级文化行政部门;今年,港澳公司可独资在内地申办演出经纪机构和演出场所……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湖北全省从事文化演出的公司有近30家。
借着去年承办第八届中国艺术节的“东风”,湖北省投入30亿元人民币,在全省新建文化场馆10个,改造文化场馆25个,总坐席数突破6万个,为老百姓欣赏艺术提供了更多好去处。
越来越多的国内外精彩剧目来汉展演,让湖北观众大饱眼福。从2000年开始,一年一度的武汉·维也纳音乐会都在新年之夜如约而至,已成为武汉市民的“音乐年夜饭”。
每个季节、每个月份,江城的大小剧院都安排了琳琅满目的演出。2007年,《42街》来汉连演8场;今年2月,《猫》陪江城观众喜度春节;今年4月,《音乐之声》创纪录连演10场……半年之内,就有三部世界顶尖音乐剧来到武汉,不用出国,尽享经典剧目,江城观众的眼界开了,武汉与世界的距离近了。
“如果不是改革开放,这真是想都不敢想!”方学富感叹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