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部土地永包制课题组专家明日做客
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审议《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现行的土地承包经营政策将进行重大“调整”。(编者注:新华社评论员文章指出,“要在现有土地承包关系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尊重农民意愿的前提下,通过赋予农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社会生产力,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
”)
这一决定和新华社评论中有哪些新的提法?
如何评价?有哪些现实意义?
土地永包制可行性研究是出于什么考虑的?与承包制有哪些不同?具体做法是什么?
……
针对这些问题,搜狐与中国改革报共同邀请农业部《土地永包制可行性研究》课题组组长刘福海及课题组成员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朱启臻来到直播间,评价这一决定,并回答网友的提问,敬请关注。[网友点击提问]
专家简介:
刘福海:男,1940生,曾任北京市政府农林办公室主任,高级经济师,著有《农村产权研究》,与朱启臻合著有《中国农村土地制度研究》一书。此前,受农业部有关部门的委托,刘福海牵头完成了《关于土地永包制可行性研究 》,主张将土地承包期限从30年改为永久承包。他将课题研究的主要结论提交给农业部主要负责人,并得到了有关方面的认可。
朱启臻:中男 1957年生, 1982年毕业于北京农业大学。先后任社会学系主任,人文与发展学院副院长,现为中国农业大学农业民问题研究所所长,社会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北京社会学会理事,中国农村社会学会常务理事,教育部职教学会德育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农业经济合作学会特邀理事等。被多所大学聘为客座教授。
朱启臻的主要研究领域为农村社会学、农业社会学和农民心理学,长期从事农村调研工作,是我国“三农”问题研究专家。主持《大学生职业指导研究》、《转型期中国农民社会心理研究》、《农民教育研究》、《农业社会学特性与政府责任研究》、《新农村建设的理论与实践》《乡村旅游与新农村建设研究》、《土地管理中的农民参与》等多项国家和省部级研究项目。出版《中国农民社会心理研究》、《中国农村土地制度研究》、《中国农民教育研究》、《乡村旅游与新农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乡风文明建设研究》等著作30余部,发表论文和调查报告90余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