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文化生活丰富多彩了,还有人爱听吹喇叭吗?
白清寨乡传统唢呐已有一百多年历史,是辽沈地区近代传统唢呐发展史的缩影。据考证,早在清光绪年间,沈阳就有吹奏艺人。可是,在各种乐器、乐曲流行的今天,唢呐却逐渐被人们所冷落,爱听吹喇叭的人也越来越少。这块文化“失地”——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白清寨唢呐更呼唤保护和传承。
白清寨传统唢呐百年史
苏家屯区白清寨乡位于沈阳东南部,地处与本溪、抚顺交界的黄金地带,其境内的康宁营子遗址,属距今约3000年的青铜器时代,在唐朝时形成村寨。
清初,清正白旗军驻守于此,称为“白旗寨”。公元1693年(清康熙三十二年),统治者期盼兴旺,改名为“白兴寨”。清末,当地居民根据知县赐予当地衙门“清白如水”的匾额,把白兴寨改叫“白清寨”,延续至今。
白清寨唢呐有百余年历史,19世纪末,从自发形成以唢呐为主的吹打乐班,到享誉辽沈的祁贵礼(号祁子乐)在白清寨传徒授乐,形成了一个传统唢呐兴盛期,此过程一直延续到上世纪五十年代初。
这项民间艺术在“文革”期间几乎绝迹。改革开放后,白清寨传统唢呐又迎来了一个复苏、振兴期,沉寂了近半个世纪的山村又响起了嘹亮的唢呐声。掌握传统唢呐技艺的民间艺人在闲暇之余也开始教徒授艺。
以老曲牌为主要内容
白清寨传统唢呐以老曲牌为主,将百年前的乐风保留至今,形成了系统的曲牌、乐谱。为便于传承和记录,白清寨唢呐采用古老记谱方式——工尺谱。工尺谱是以音高符号为“工、尺”等字而得名,于晚唐及五代时期就已产生。
第三代传承人李子芬收藏的《万谱同终》中记载了传统唢呐乐谱曲牌近百首。根据演奏方法的不同,白清寨传统唢呐曲谱分为四类:锣板曲、汗谱、大牌子曲、小牌子曲,主要以锣板曲见长,特点是采用四鼓打法,代表曲目有《绪调子》、《天同渤海乐》等。汗谱无引子,以三遍手开曲,采用三镲打法,代表曲目有火石调子、大朝阳等。大牌子曲的整个乐曲由身子和尾巴两部分组成,在慢板里打手,接工尺上(小牌子曲),采用四鼓打法,代表曲目有《四破》、《一条龙》等。小牌子曲采用四鼓打法,代表曲目有《燕过南楼》、《千僧卷》等。
在辽宁吹打乐中占有重要地位
白清寨传统唢呐,在整个辽宁地区以唢呐为主的吹打乐中占有重要地位,是传统乐器的代表,目前已成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有着重要的文化研究价值。
白清寨唢呐,以传统见长,如对其进行发掘、抢救和保护,必将丰富和完善唢呐和音乐的历史。其次,发掘、抢救、保护白清寨传统唢呐,对辽沈地区的精神文明建设、文化建设,构建和谐社会,都将产生促进作用。但随着文化生活的日益丰富,审美需求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传统唢呐的兴趣却愈来愈淡漠,一些传统唢呐艺人参加演奏的活动也愈来愈少,使得传统唢呐的发展举步维艰,这项民间技艺正处于濒危状况,因此保护传承也亟须加强。本报记者李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