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元点:北京消息10月7日是中国传统的重阳节。可是,浏览当天各地报刊的新闻,关于重阳的报道少得可怜,复可叹……
齐世明文:“您知道重阳节吗?”一大型网站当天做了一个大型调查,结果,大约一半的人回答“我不太清楚哪天是重阳节”。
接下来的答案同样不让人乐观:“又到一年重阳节、老人节,您为父母做了什么?”超过1/4的人回应说“很想回家陪父母,但工作太忙”,还有为数不多的人称“没准备,觉得这节没啥特别意义”……
“这节没啥特别意义”,更有半数人等不知重阳是何日?笔者思了三日,捱了三日,忧了三日。
怀着忧思闲览《现代汉语词典》,见第150页载:重阳,我国传统节日,农历九月初九日。旧时在这一天有登高的风俗。
古人太多诗情画境!阅古人诗词,有多少重阳之景,登高之兴,如唐代“诗佛”王维(701—761)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如唐代“山水诗翁”孟浩然(689—740)的《过故人庄》: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还如唐诗人杜牧(803—852)的《九日齐山登高》,清朝风俗诗人蔡云的《吴歈:重阳糕》……罢了,罢了,真是擢发难数。
不知重阳节为何,更不晓得会去登高远眺、居高思亲了。
前日,笔者有幸觅得一机会,偕本部诸同好攀爬“华夏历险第一山”辽东凤凰山(手脚并用,真是“攀爬”哟)。可巧,那是一个响晴天,端的天高气爽,令人心怡神悦。拭着热汗站在“将军峰”上,顿生把酒临风、慎思追远、齐颂夕阳之兴。可惜我不擅酒,时间也不允许,还要赶路。下得山来,在新建的“凤凰台”下,又邂逅一同仁突兀打问“有止痛片吗?”顿成我们一行的“流行语”兼“典故”,在“止痛片”的嬉笑声中,笔者还是继续文首写到的忧思。
近年来,“拯救”传统文化节日之声不绝于耳哉!2005年,韩国将端午节“申遗”,更是让人忿忿然。但,忿然何用,亟待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大力宣传,提高全民族的认识,进而付之适时的行动。否则,过几年,恐怕别国又将我们的重阳节也“申遗”了吧?
或许,人们确无时间登高望远、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这些形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我都应记住重阳节,记住不能让延续了千百年的我们的民族节日所传递的精神信息丢失,记住这一传统文化节日所蕴含的特殊含义:人人都要老,人人须敬老;满目青山高唱夕阳颂。
有一种说法:中国是典型的“未富先老”国家。因为西方发达国家在进入老龄化时,国民生产总值一般都在5000美元至1万美元,而我国进入老龄化时,人均GDP仅为1000美元左右。专家预测,到2014年时中国的老年人口就会超过2亿。谁为“未富先老”的中国“养老”?政府的责任固然存焉,但家庭养老自古皆然,家庭终究是养老的基础,家庭养老最具亲情。因此,现在年轻人不仅要从经济上供养老人,生活上照料老人,还应在精神上慰藉老人,情感上温暖老人才是。
有一句话让笔者动容:再穷不能穷孩子,再苦不能苦老人!愿此言响彻重阳,响遍华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