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董世梅
9月初,夹江县华宸瓷业有限公司的董事长杨惠明向建设银行提出贷款8200万元。一家创业刚两年的中小企业就向银行“大开口”,这在杨惠明的创业路上还是第一次。
从“不敢找”到“大开口”,折射的正是中小企业发展起来后的底气。
现实中,不少中小企业都因为创业路上“胎瓜效应”中途夭折。“胎瓜”是一棵西瓜秧上结的第一个瓜,这个瓜可能是苦的,但后面结的瓜会一个比一个甜。
“胎瓜”阻断创业路
新万兴是乐山一家资产达5亿元的陶瓷生产大户。1993年投产第一年,产品有60%不合格。“每个月都亏,连工人的工资都发不出。”总经理刘纪明回忆说。
资金缺是众多中小企业创业阶段无法回避的问题。仁寿一家农产品加工企业刚成立1年,新产品已经开发,却没有资金批量生产。“缺口3000多万,必须找担保公司或合伙人了。”现在公司负责人还在成都寻求资金。
回乡创业的汪前永则在管理上栽了大跟头。2001年,在广东积累第一桶金时,由于缺乏管理经验和市场营销策略,10万元起家的企业一年就亏损20万元。无奈只得向朋友筹借资金。也正是因为迈过了这道“胎瓜”坎,2006年底,他才能带着80万元回到金堂竹篙镇成为镇里纺织企业生产大户。
省中小企业局相关人士表示,大批企业在初期就因为“胎瓜”中途夭折,创业成功、结出甜瓜的只是少数,原因则在于创业者的不坚持和缺乏外部支援。
政府给“胎瓜”加“糖”
“入住小企业创业基地,政府当"保姆",可以专心搞技术了。”侯盛平是雅安名山县一家机械制造企业的总经理,2006年公司扩大规模,他毫不迟疑地选择进驻小企业创业基地。
全省106个小企业创业基地已有6200多个企业入住,新增500多个企业,增加3万多就业岗位。地震后更有大批中小企业进入园区和小企业创业基地发展,园区、基地大开办事“绿灯”。德阳旌阳区工业发展集中区今年就特意为企业入住开辟绿色通道,企业可以边报批边入场建设,手续办理实行一站式服务。
“要为中小企业创业、创新、创富提供发展平台和服务。”省中小企业局局长伍丕光说,受灾中小型企业入驻园区和小企业基地,可降低生产成本,迅速复产,实现技术改革和产业创新,淘汰落后产能。
“胎瓜”的苦往往源自资金缺乏。中央财政今年以来明确了六大政策,安排中小企业专项资金35.1亿元。我省正积极推进多层次融资,推动小额贷款试点,今年还有望发行中小企业集合债券。
鼓励全民“种瓜”
一边是政府提供平台,挺过中小企业遭遇“胎瓜”时的尴尬,一边更需要有“种瓜”人。
“我省创业的氛围还不浓厚,与江浙沿海等地差距尚大。”省中小企业局科技服务处处长罗明介绍,除了生产要素、资金等硬件支持,创业更需好的社会氛围。
“夹江现象”印证了这点。1992年,夹江的陶瓷企业仅21家,后来该县逐步形成以陶瓷产业为核心的创业局面。原本“寄居”在陶瓷企业中的销售人员、管理人员开始自立门户,围绕陶瓷行业产业链的创业者逐步增多。2007年,该县有中小企业884户,中小企业户数年均增长保持在10%以上。
9月初,成都市拟打造一个全新的中小企业创业基地“创业家园”,总投资达10亿元。成都市武侯工业园投资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罗洪凯介绍,创业家园门槛低将是对创业者最大的支持。
据悉,我省将对全民创业在政策扶持、平台提供、培训等方面出台新的鼓励措施。同时,针对我省灾后残疾人增多的情况,将推广成都的“小方舟助残”模式,着手构建就业创业服务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