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前的茅草屋已经成了参观景点,旁边就是小岗人现在住的小楼 |
村民关友江(右二)家吸引了大批游客前来参观,今年9月30日,胡锦涛总书记就曾在这个院子和小岗村农民畅谈农村改革话题 |
大包干6年告别茅草屋1990年带头建平房
小岗村村民关友江讲述30年生活变迁 最近4年家里人均收入增长最快
小岗村村民开始经营农家乐了。
30年前,为了吃饱肚子,不再出去要饭,住在茅草屋的小岗村农民按下了鲜红的手印,实施大包干。30年后,为了让腰包更鼓一些,已经住进3层小楼的他们又要干起农家乐。
总书记来过的农家院
自从那天起,关友江家就成了到小岗村采访的记者必去的“采访点”
大包干村民开办农家乐
62岁的关友江,就是1978年小岗村18位按手印、参与大包干农民中的一位,如今已经是小岗村村委会的副主任。
|
憨厚的关友江略带歉意地笑着说:“实在抱歉,这一天太忙了,等中午旅游团吃完饭,咱们再聊……”他家刚刚在两个月前,办起了农家乐。
9月30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到小岗村视察时,就曾来到关友江家和小岗村农民交流。自从那天起,关友江家就成了到小岗村采访的记者必去的“采访点”。
要饭逼出手印夜
1978年秋,凤阳遭遇特大旱灾,粮食歉收,不少农户又开始准备出门讨饭
一家六口曾住漏雨茅草屋
关友江说,1978年,他32岁,家里有4个孩子,全家6口人,就挤在两间破旧漏雨的茅草屋内。
“那时我们家仅有的财产,就是屋子里支起的一口大铁锅和两张床。”关老告诉记者,1978年以前的小岗村,只有20户人家100多人,是全县有名的穷困村。由于吃不饱,每年秋后村里家家户户都要外出讨饭。“那时候全村没有一间砖瓦房,许多农户的茅草屋都破烂不堪。”
18户农民立下“生死状”
1978年秋,凤阳遭遇特大旱灾,粮食歉收,不少农户又开始准备出门讨饭。11月底的一个夜晚,队干部召集全村人开会讨论生产问题。最后,他们做出了一个大胆决定:包产到户。
昏黄的灯光下,包括关友江在内的18位户主农民神情严峻地立下“生死状”,在一张秘密契约上一一按上了鲜红的手印。会议一结束,他们连夜将牲畜、农具和耕地按人头承包到户。
“那时谁也没有想到,一年我们的粮食就翻番,从此以后全村人再也没有出去要过饭!”关友江回忆说。
生活改善10年一变
1978年至1988年,是生活变化最明显的10年
1978年-1988年 包产到户第6年盖起大瓦房
关友江在向记者讲述过去30年的生活变化时,习惯用10年一个阶段来总结。1978年至1988年的10年间,在他看来,是生活变化最明显的10年。
包产到户后的第6年,他在现在所住的位置上,盖起了四间大瓦房,一家6口人告别了住茅草屋的日子。
“看着我那四间瓦房,心里那叫一个敞亮!”关友江告诉记者,新中国成立前,小岗村的地主家,房子也是茅草的,只是房顶四周才有一些瓦片。“那个年代,地主家吃的也是粗粮!我们在1978年以后吃的是什么?大米白面啊!”
1988年-1998年 瓦房不流行带头盖平房
1988年至1998年的10年里,关友江承认,小岗村的变化不是很明显,相对比较稳定。
1990年,由于关友江的儿子结婚,家里的4间瓦房不够住了。因此,他又在附近盖起了3间平顶房。
“那时候瓦房已经不流行了,所以我们就盖平房。那时候小岗村的平房还不是很多,我们家算是带了个头。”关友江笑着说。
1998年-2008年 儿子上大学经济有压力
1998年至今的10年,用关友江的话来说,是不敢想的10年。1997年,关友江的一个儿子上了大学,4年供孩子在外读书,确实让家里感受到了经济上的压力。
因此,自2001年开始,关友江就第一批参与了小岗村土地流转经营模式的探讨。当年,他把家里的部分土地,出租给了张家港长江村的经营者种植葡萄,而他的家人则还可以去葡萄园打工,收入明显比单一种地增加。
账本记录30年变化
在关友江家中,有一本记录家里人均年收入的账本
人均收入从1000元涨到6000元
在关友江家中,还有一本记录他家里人均年收入的账本,关老告诉记者,他要一直保留这个本子,作为记录自己家生活变迁的物证。
关老告诉记者,1978年至1988年,他家的人均年收入是不到1000元,1988年至1998年,家里人均年收入是不到2000元,此后到2000年时,增长到了3000元左右,而从2000年至2004年,家里人均年收入就达到了4000多元。
“其实增长最快的,还是最近四年!”关老告诉记者,从2005年至今,他家里人均年收入已经达到了6000多元,而让收入增长如此之快的原因,除了保证粮食丰收外,就是搞起了土地流转等新经营方式。
生活的改善,最直接的体现就是在房子上。2008年年初,关友江拆掉了全家已经住了20多年的4间瓦房,在原地建起了3层连排小楼,仅客房就有10多个。
在关友江看来,小岗人的生活改善很明显,温饱已经不是问题,但也确实还没有达到富裕的程度。
生活虽然已改善但仍比较穷
关友江的观点,在其他一些当年参加按手印的农民那里,也得到了证实。
记者在小岗村采访时了解到,当年18位按手印、参与大包干的农民,已经有6位故去。
另外12家农户以及已故农民的家人,30年来也仍以种粮卖粮为主。
当年按手印的带头人严宏昌和参与者严美昌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都表示,小岗村自1978年后,村民生活确实改善,但仍然比较穷。
“种粮食的收入还是有限的,村里没有其他收入来源。”严宏昌说。
严宏昌告诉记者,目前小岗村的粮食年年增产,但是农民收入增长并不明显,原因主要是随着化肥、农药等资源价格上涨,种粮成本也提高了。
不愿种地的下一代
相比较曾参与大包干的关友江、严宏昌这一代农民,他们的后辈对于种地的渴望并不强烈
年轻人做生意开回帕萨特轿车
记者在小岗村采访时了解到,小岗村30年来就是以传统、粗放型农业种植为主,相比较关友江、严宏昌这一代农民,他们的后辈对于种地的渴望并不强烈。
记者了解到,目前小岗村的不少年轻人,要么读书,要么就是外出打工。
在严宏昌的家中,停着一辆价值十几万的帕萨特轿车,而这辆车是他外出做生意的儿子的财产。
严宏昌告诉记者,年轻一辈人接受的新东西更多,因此更希望外出闯荡。而家里的几十亩地,仍然是以他自己耕种为主。
“说实话,我更希望我们的后辈和我们一样,留在小岗村,为小岗发展出一份力,但现在看来,小岗还不具备这样的条件。”严宏昌严肃地对记者说。
本版文并摄/特派安徽凤阳记者王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