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关闭
父亲节前。
一群人聚在一起,讨论要不要送父亲礼物,以及送什么。突然出现了这样的问题:父亲到底喜欢什么?
由此引申出这样一个更加严肃的话题——我们了解父亲吗?
首先我要举起白旗,承认,我对我父亲了解甚少。
虽然我亲昵地叫他老爸,他带着特有的腔调叫我“妹妹”,但我不知道他对我现在满意吗,对他现在的人生满意吗,他实现了他的理想吗,他目前最大的烦恼是什么?
有人提议,大家都想想最想了解父亲的是什么,于是问题一个一个相继出现:
你理想中的儿女是怎么样的?你这一辈子,最遗憾的是什么?
如果再结婚一次,你还会选择像我妈妈这样的女性吗?
你还记得20岁那年自己的梦想和自己想做什么吗?
最近一次哭是什么时候?
你害怕过什么?现在还有同样的害怕吗?
……
这些问题都是问父亲的。
如果认真地问父亲各种问题,尽最大可能地了解他,这会不会是父亲节的一份大礼物?大家都觉得是。
可是事后,当然,谁都没有去这样问父亲。
问不出口,不是吗?父亲这个角色总有那么点儿共性——他在家庭中往往是严厉的,他不善言辞,却有那一份威严在;他忙着工作,和孩子在一起的时间比较少,所以孩子和他亲近不起来;他不擅于表达感情,在孩子青春期的时候,两人或许还会爆发矛盾。
在这种家庭氛围中长大,我们也不擅于表达感情,尴尬于去了解一个亲密的人的思想。
而这一点,张大春做得不错。
《聆听父亲》这个写作念头突然跑进来撞了他一下的那个时刻,他正站在父亲的病床旁边。“我知道,这是我开始写下一本书的时候了,它将被预先讲述给一个尚未出生的孩子听;这个不存在的孩子将会认识他的父亲、他父亲的父亲,以及他父亲的父亲的父亲。他将认识他们。”
《聆听父亲》写的是作者从小在父亲那里听到的家族故事:以“牛肉馅得放大葱”为家规的曾祖母,命中注定“拎了串铜钱,可钱串子底下没打个扣子”;一辈子风雅却落魄的大大爷,壮游半个中国;言行吊诡的“怪脚”五大爷;还有倔强而朴实的母亲……当然,还有背井离乡、对往事终生难以忘怀的父亲。
我想张大春和父亲的关系应该不错,因为他的父亲会告诉他“我父亲很不喜欢我的”。也会让他跨坐在他的膝头,讲述一个从石头里迸出来的猴子的故事。而他也会突然问父亲:“最要好的朋友是谁?”父亲说有三个。张大春继续追问:“那还有一个呢?”“哦,是还有一个——”父亲指了指张大春的鼻尖儿,说,那就连我的儿也一块儿算上吧!
其实,很多人都想要拥有的一种父子或父女关系是——朋友,平等得可以成为朋友。而扑面而来给予我们的往往是有权威感的父亲。年轻的时候想要打破这种权威,不断地挑战,等到年纪大了,如果愿意琢磨,会体味到这权威背后的温情,只是这种模式早已习惯,要想双方再像朋友一般好好了解,已然不可能。
然后是另一种循环——如果是儿子,可能就自然延续着父亲的教育模式,然后一代代父亲,就都成了这个模样。
造成我们没有平等父子父女关系,固然有父亲不知道如何为父亲的原因。张大春在某一年做出了这样的决定:今年不参加大学联考。也许补一年习,也许做一年事,也许蹲在家里傻吃闷睡耗一年,总之逃过一劫算一劫。当他把这个决定告诉父亲时,父亲说:“你压力不小啊。不考就不考,就算你一辈子不念大学,我将来退了休还有终身俸,可养你几年。你别客气,我们是自己人。”这样的父亲,有几人能做到?
当然,板子不能只打在父亲头上,我们同样,也不懂得聆听父亲。
《聆听父亲》
张大春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