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新闻频道明起推出环保调查纪录片———
“以前我们都认为以色列是世界公认的最缺水的地区,人均拥有水量只有311立方米,后来我们发现,我们所在的北京、华北地区、海河流域人均水拥有量比以色列还少,只有289立方米;以前一说污染,我们就想到那是因为企业排污造成,只要工厂排放达标这个问题就解决了,后来我们发现,其实我们环保标准不比美国、欧洲低,所不同的是,污染总量要远远超过河流的负载能力。
”明晚(15日)8点15分起,我国第一部全面真实反映国内水资源整体状况的电视纪录片《水问》将在央视新闻频道8天连播。
《水问》分为8集,从水危机、水治理、水生态、水安全、水智慧、水文明等角度来分析中国水问题。在每一集里,观众都能看到大量的与水有关的故事。在《水问》中,该纪录片总导演王猛寄希望探索一种新的表达方式,把最适合电视表达的影像故事和不适合电视表现的理念和背景结合。在最后一集讲水和人类文明的关系时,剧组就把眼光投向了三江源的上游玛多扎陵湖乡的一个副乡长,他的工作非常尴尬。玛多曾有着千湖之县的美誉,如今也面临着严峻的问题。为了保护长江源头的水,他必须动员牧民搬迁,在这个过程中,一个牧民一直躲着他,到最后他一步一步说服了这位牧民。尤其是在故事结尾的时候,副乡长说服了每一个牧民都准备搬迁,他在小学里说了三句话:大家都搬迁走了,但是这个地方永远是我们的家;不管你们走到哪儿,你们都要记住,等这个地方建设好了,我们还要回来的;黄河我们叫她母亲河,她不仅仅是我们的母亲河,也是下游那么多老百姓的母亲河,我们搬迁是为了让下游的人们都能喝上水。
为了这部全长360分钟的纪录片,摄制组在两年中走遍大江南北,在雪山、高原、沙漠和城市,用镜头记录了中国最缺水地区人们的生活,展现了城市生活中的节水困境,披露了触目惊心的湖泊、河流污染调查结果,并通过访问专家的方式,分析了水危机出现的深层次原因。“水问”这个名字,在王猛心中充满中国文化的含蓄和禅意,但显然其英文名字更直抒胸臆和切中主题——“thewatercries”——水之呼吁、倾诉、哭泣……
除了在晚间黄金时间播出的纪录片《水问》外,本周新闻频道还将和《焦点访谈》、《新闻会客厅》、《每周质量报告》、《面对面》等名牌专题节目联动,全方位探讨中国的水资源话题。(祖薇) (来源:北京青年报)
(责任编辑:刘晓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