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性致盲眼病”的诊疗是一项世界难题,目前中国科学家在这一研究上取得重要进展。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主任、我国眼科“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葛坚教授在接受记者独家专访时说,在今后的5-10年时间内,有望通过干细胞研究解决这一大临床难题,初步研究成果已在《
国际细胞生物学》杂志(《CellBiologyInternational》)上发表。
据了解,中国现有500万盲人,占世界盲人人口的18%,是世界上盲人最多的国家。葛坚告诉记者,黄斑病变、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遗传性视神经病变、青光眼等神经性病变致盲后,临床医生几乎无计可施。然而,运用干细胞研究的最新技术,今后有望通过基因重新编程,使人体皮肤、黏膜的成纤维细胞具备干细胞功能,使之“变身”为视网膜神经细胞,给青光眼、黄斑病变、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等神经性致盲患者带来重见光明的希望。
“我国重要神经性致盲眼病的发病机制及防治研究”是“973计划”中唯一一个眼科学领域的项目,由中山大学眼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葛坚教授领衔,汇聚了国内眼科学目前该研究领域一流科学家进行联合攻关。
葛坚告诉记者,“神经性致盲眼病”的发病原因多种多样,视网膜神经细胞凋亡后,不能再生。如果将干细胞移植到视网膜,有望再生为视网膜神经元,或激活患者残存的视网膜神经元,为失明患者重见光明提供可能。葛坚高兴地说:“我们通过转基因技术,已明显地观察到了小鼠成体的成纤维细胞具备了多潜能干细胞的特性。”通过诱导这些成体细胞来源的多潜能细胞定向分化,将来有可能为多种视网膜神经病变提供种子细胞。此外,葛坚领导的研究小组,通过显微注射技术,把猴子的体细胞注入老鼠的胚胎,生成“猴鼠嵌合体小鼠”,研究人员在这些“猴鼠”体内,检测出了雄性恒河猴基因,它们分别分布于“猴鼠”的角膜、视网膜、皮肤、肝脏、血液、神经系统等组织中。接下来将继续进行恒河猴的动物实验,再进行后期临床验证。条件成熟的话,科学家有可能通过这样的方法,在动物身上制造出人的器官,很多人类不治之症将会被治愈。
据悉,美国和日本的科学家在这一领域的研究进展很快。葛坚欣慰地告诉记者,在“神经性致盲眼病的发病机制及防治研究”方面,目前中国已与世界同步,并获得重要阶段性进展,在筛查、诊断、防治等方面创新性地提出了“分期靶点干预理论”、“药物缓释系统”、干细胞替代治疗等办法。在未来的5-10年内,这些研究成果有望运用到临床,提高神经性致盲眼病的诊断、治疗水平,降低致盲率。 (记者张景华)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责任编辑:刘晓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