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搜狐新闻-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感受改革开放30周年 > 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最新消息

纪念改革开放30年:局长曾为装电话“走后门”

排队打电话 资料图片

  1982年《北京日报》上刊载的李滨声先生的讽刺漫画《愚公新课》

  掏出手机发个短信,这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再平常不过的习惯,是否还有人会记得当年那个满大街寻找公用电话的情景?

  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布的最新统计数据,北京电话用户总量已达到2492.4万户,其中手机用户共有1600.3万户。但在30年前,北京电信线路的总容量满打满算也只能提供12万部电话。每人一部电话,只是个遥不可及的奢侈梦想。

  故事从1982年的一幅讽刺漫画开始……

  1984年

  司局长为装电话托人“走后门”

  见证人:尹世泰

  那时记忆:1982年,时任《北京日报》美术编辑的著名漫画家李滨声根据群众反映的意见,绘制了一幅名为《愚公新课》的讽刺漫画,反映北京46局电话打不通,深深地刺激了担任电信局副局长工作仅一年多的尹世泰……

  “漫画家反映的情况一点儿也不夸张,那时候就连我自己都对电信服务水平不满意。
”尹世泰回忆说,装电话难是大家反映最强烈的问题之一。“早些年要想装电话得看级别,司局级以上领导干部才能申请在家里装电话。可是那时候线路太少,北京那么多领导都只能排队等着,托关系找人批条的事情太常见了。”

  改革开放之后,刚刚“下海”的个体户和文艺明星,是最早一批自掏腰包装电话的用户,装电话的难题忽然成了社会问题。“拖上几个月到半年是常有的事儿,有个别用户三五年都没装上电话的事情也发生过。”外省在北京建了一家大饭店,却因为没有电话迟迟不能开张,只好找尹世泰特批,才总算拉进两条线。

  不过那时候高达几百元至上千元的电话初装费,普通人家负担不起。“我刚当上副局长不久,单位宿舍楼里只有我和党委书记两家装了电话。这下可好,我们两家几乎成了楼里的传达室。”还有位老局长家的电话号码,成了邻居小青年谈恋爱时互留的联系方式,坐在家里连职工的思想情况都能摸清楚了。

  1984年,邮电部决定引进一项工程,使得北京的电话用户容量一次扩充10万。“1949年到1983年,北京电话容量才从2万门增加到12万多门,一下子增长10万门那时候可是绝无仅有的事情。”尹世泰清楚地记得,这在当时还是一项规模空前的国家投资。

  1994年

  打了半世纪的拨盘电话消失了

  当初促使李滨声先生画《愚公新课》,源于一件真事:有位患者家属急着打电话叫救护车,连找3部公用电话就是拨不通,最后到一家单位的传达室求助,人家却告诉他,这一上午46局的电话就没通过。外人并不知道其中的秘密:“当年电话接通率最差时只有百分之十几,您拨十回电话,能通一次就不错了。”

  市民反映的问题,电信局内部总结了个说法叫“四害”:错号、串话、掉线、杂音。20世纪80年代中期,有位老太太给在日本的儿子打国际长途,等半天好容易接通了,却听不清对方在说什么,急得这边“喂”了半天,一句正经话也没说成,可挂了电话一看话费单,老太太急了:460元!这在当年绝对是天价了。

  “电信局里就是个"电话博览会"。打长途用的人工电话,那是1904年就有了的;市话用的步进制交换机,是上世纪40年代的技术。”电话线路用的都是铜线,通话距离长了就会听不清楚,“有人给郊区亲戚打个电话,急得直钻到桌子底下大声喊。”

  步进制交换机大伙没见过,与那种技术对应的拨盘电话很多人都有印象。“报警打个119、110,甭管你心里多急,最后那一位数字必须慢吞吞地绕着拨盘转一圈。”1984年,尹世泰负责引进了北京第一套程控电话设备,用户容量只有8500门。直到10年之后,程控电话逐步替代了老式电话。不知不觉之间,以前打电话时咔啦咔啦的拨盘声留在记忆里,被滴滴答答的电子按键声悄悄替代了。

  2008年

  我家的固定电话从来不响

  见证人:陈方

  那时记忆:3月,新家刚刚通了固定电话,北京电信员工陈方便赶到营业厅办了停机保号业务。曾经被电话难题困扰了半辈子的尹世泰不明白,为什么这些80后的年轻晚辈不再打电话了。陈方说,那是因为我们之间有代沟……

  “要不是宽带必须捆着固定电话才能安装,我原本都不打算在家里装电话了。”其实早在一两年前,陈方家里的固定电话就成了摆设,“半年多都未必响一回,有一天突然响了,我和老婆直犯愣,连我们自己都不记得电话号码了,还有谁会打过来啊?一接,敢情人家是打错了。”

  陈方是那种典型的数字化生存e世代。“白天上班,有什么事情和同事在MSN上就说了;晚上回家和老同学、老朋友叙叙旧,聊天一般都用QQ。”如果要和别人口头交流呢?“那就打手机呗!我和我老婆,在用的手机有3部,抽屉里用过的手机……那得有十好几部了吧。”

  前几年,李滨声先生曾给当年的漫画《愚公新课》续了个新篇:这回全家不仅能够畅快地打电话了,愚公还坐在沙发上优哉地打起了手机,而他的重孙子则兴致勃勃地上网狂聊。这时候尹世泰老先生已经退休在家安享晚年了,可对于陈方来说,这事儿似乎还没消停:

  “你就说上网吧,不得防着闹电脑病毒吗?还有这网络速度,还是不够快啊!用手机吧,你得留神时不时就被垃圾短信骚扰;还有就是……”陈方咂了咂嘴,“这手机话费嘛,还是有些贵啊,应该跟同行呼吁呼吁,能不能再便宜点儿?哪怕就省一点儿钱呢……”

  -“楼上楼下,电灯电话。”

  这是改革开放之前人们的一种生活憧憬。当时的电话用户绝大部分是机关和企业,领导干部家中的电话是因工作需要由单位出资安装的。当时谁家有部电话,都会引来羡慕的目光。

  -“两个小娃娃,正在打电话,喂喂喂,你在哪里呀,喂喂喂,我在幼儿园。”

  20世纪80年代孩子们口中流传的儿歌。那时候对于孩子们来说,打电话是一件颇为神秘的事情。对于大人们来说,像这样打电话闲聊,也几乎不可能。

  -“有事儿您呼我!”

  1986年,北京开通了第一家寻呼台126台,当时入网费高达4000至5000元,用户仅有68人。20世纪90年代之后,腰挎BP机逐渐成为一种潮流,那时BP机一响,人们便要迫不及待地直奔公用电话亭。

  -“呼机、手机、商务通,一个都不能少!”

  1988年北京有了最先一批手机用户,那时的手机俗称“大哥大”,一部价格高达2至3万元,被视为财富的象征。直到1997年底,北京每百户城市居民家庭仅有6部手机。随着价格的下降,这种通讯工具才逐步普及开来。

  -“在互联网上没有人知道你是一条狗。”

  20世纪末,拨号上网使得互联网在家庭中开始普及开来。《纽约客》上的一幅漫画中的调侃语句,借着世界首富比尔·盖茨的著作《未来之路》传播开来,并被e时代的网络青年们奉为真理。

  -“伊妹儿”

  互联网改变了传统的语言习惯和表达方式,这句对电子邮件E-mail的中文译音,是“美眉”、“晕”、“囧”等网络语言的开端之一。随之一同流行的还有电子邮件中必不可少的那个“@”标志,很多人当时念做“圈A”。

  -“回头咱们MSN上聊。”

  21世纪,公司白领开始将QQ、MSN、飞信等即时通讯软件引入工作和生活,有人甚至将MSN账号或QQ号码印在了自己的名片上。而《第一次亲密接触》等网络小说的兴起,更使得这种交流方式成为了营造浪漫的可能。X095 (来源:北京晚报)
(责任编辑:刘晓静)

我要发布

用户:  匿名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狗拼音输入法,中文处理专家>>

新闻 网页 博客 音乐 图片 说吧  
央视质疑29岁市长 邓玉娇失踪 朝鲜军事演习 日本兵赎罪
石首网站被黑 篡改温总讲话 夏日减肥秘方 日本瘦脸法
宋美龄牛奶洗澡 中共卧底结局 慈禧不快乐 侵略中国报告



搜狐博客更多>>

·怀念丁聪:我以为那个老头永远不老
·爱历史|年轻时代的毛泽东(组图)
·曾鹏宇|雷人!我在绝对唱响做评委
·爱历史|1977年华国锋视察大庆油田
·韩浩月|批评余秋雨是侮辱中国人?
·荣林|广州珠海桥事件:被推下的是谁
·朱顺忠|如何把贪官关进笼子里
·张原|杭州飙车案中父亲角色的缺失
·蔡天新|奥数本身并不是坏事(图)
·王攀|副县长之女施暴的卫生巾疑虑

热点标签:章子怡 春运 郭德纲 315 明星代言 何智丽 叶永烈 吴敬琏 暴风雪 于丹 陈晓旭 文化 票价 孔子 房价

说 吧更多>>

相 关 说 吧

尹世泰 | 李滨声

说 吧 排 行

茶 余 饭 后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