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还记得妈妈因一只母鸡死去而伤心的样子。那是30年前的一个春天,妈妈养的三只母鸡就要下蛋了,其中一只被邻居家狗咬死了,那天,妈妈伤心得一天没有吃饭。当时我们家太穷了,在生产队挣工分,最好年景一年下来也就只有几十元。
”10月14日,沈北新区新城子乡新台子村支书兼村委会主任钱玉贵提起30年前的往事深有感触地说。
“当时在我们村,年收入100元就属于"大户"。不到2000人村子,因家穷娶不起媳妇打光棍的就达五六十人。现在我们村收入最高的是养殖大户刘汉鼎——几十万元,家庭收入在八九万元的属于中等户。30年时间,收入相差上千倍!”对比30年变化,钱玉贵很激动。
30年改革开放,让沈阳农民收入发生天翻地覆变化。国家统计局沈阳调查队用数字记录了这一点。
1978年,农民人均年纯收入仅为175元;2007年,提高到6806元,增长了近38倍,年均增长13.5%。改革开放30年,沈阳农民收入增长分三个阶段:
1978—1991年,农民人均年纯收入首次突破千元大关。这14年,收入增长近5倍,年均增长14.6%。
1992—1999年,农民人均年纯收入突破3000元大关。1992年为1155元,1999年达到3100元。8年里收入增长1.7倍,年均增长15.1%。
2000—2007年,农民人均年纯收入突破6000元大关。200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为3135元,2007年,为6806元,首次突破6000元大关。8年里收入增长1.2倍,年均增长11.7%。(下转6版)
(上接1版,)
中央做出《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后,新台子村开始了土地家庭承包责任制,当年钱玉贵解决了吃饭问题。利用农闲时间,钱玉贵于1983年成立了专门为农民盖房子的施工队,这本来是填补家庭收入不足之举,但收入却远超过种地。两年时间,他赚了相当于当时5头牛的钱。此时,政府大力支持发展非农产业,这激起了钱玉贵创业欲望,他看中了牛羊屠宰业。从内蒙古买来大架子牛羊,租一个养殖场喂养两三个月,当牛羊膘肥体壮时再宰杀,雇人在沈阳北行和新城子农贸市场叫卖。不到两年时间,钱玉贵成了整个新城子乡第一个“万元户”。
1998年末,钱玉贵被选为村支书兼任村委会主任。在他的带动下,新台子村一万亩土地,被一分为四:50户在3000亩土地上种植五味子中药;100余户在3000亩土地上种植蔬菜;一部分成为养牛羊和鸡专业户;剩下的土地种植玉米等庄稼。钱玉贵计算,加上种植、养殖补贴,一头牛年纯收入千元,一只羊为500元,一亩五味子收入达万元,一亩大棚蔬菜收入2万元。
“2006年,我们这个2600人的村子人均年收入已过万元,今年将达到2万元。”钱玉贵兴奋地说。
“30年前,一年连一双袜子都买不起,咱是生活的奴隶;30年后,买得起汽车了,咱成了生活的主人。”钱玉贵感激改革开放的30年。本报主任记者刘国栋通讯员宋庆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