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黄敬 蔡文清 实习生肖世阳) 20天前,神七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腾空而起,亿万国人欢欣鼓舞。50年前,从全国各地精挑细选的知识分子在祖国大西北的戈壁滩上落户扎根,他们在为航天事业奋斗终生的梦想中连同他们的青春与汗水,一股脑洒向了这片荒芜的大地,由此诞生了50年后的神七升空地。
|
“神七发射成功时,我和老伴都非常激动。看到我们后继有人了,他们比我们做得更好。”今年73岁的戴维镛是前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的副司令员。1958年,他从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毕业后就来到甘肃酒泉东北地区那片海拔1000米的戈壁滩上做起技术助理员。那时,这片基地被称做“东风”。那时候,他们还不知道这里将成长为中国航天第一港。
“把青春和初恋留在戈壁。”昨天的聚会上,三位老人高声朗诵着当年的诗句,不少人的眼角都涌出了泪珠。和戴维镛一样,几乎每一对老航天夫妻都是当年的战友。在荒无人烟的巴丹吉林沙漠边缘,这些20岁上下的青年男女互相鼓励、互相扶持,走过了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戈壁滩上条件的艰苦,是常人无法想象的。风吹起的沙子能没过膝盖,早晚温差好几十摄氏度,除了沙子,什么都没有,吃饭时嘴里都是沙子。最开始,我们住的房子没有窗户,没有厕所,简直算不上是房子。那时吃的东西就两样,花生米和干咸菜。后来有一次一位领导说要给我们两盒猪肉罐头,队伍里20多个小伙子高兴了好几个晚上。”回忆起这些苦涩的往事,戴维镛依旧笑得很开心,“但那时候心气儿高啊,人有了精神做支柱,什么艰苦都不在话下。”
聚会上,一些多才多艺的老人纷纷把退休后的学习成果作为礼品,送给战友们。秦培恩当年在东风基地的工作是测量、记录并处理导弹飞行轨迹的相关数据。1995年她退休后学起了国画。一个月前,她开始为战友们画画,直到聚会前一天,她一共画了100幅国画作品,人手一份。18岁高中毕业,秦培恩和另外两名同样品学兼优的女同学在周围人羡慕的目光中来到东风基地,家人都为女儿骄傲无比。“基地条件虽然艰苦,但是我们的工资高啊,上世纪六十年代能有90块钱的月工资几乎是天文数字了。我们那里什么也买不到,几乎花不出钱,大部分都寄回老家,足够养活一大家子人了。结婚的时候是最奢侈的,见到街上什么好吃的都往家里搬,从不问价钱。”秦培恩讲述说。如今,这些老航天人大都家庭安康、子女成材,可以安享晚年了。
昨天的会场上播放着纪录片,有些老同志还能找到当年工作的身影,每到这时,现场也会自发响起热烈的掌声。聚会一共来了110名航天老兵,其中60多名特意从外地赶到北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