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创新人才机制,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
近年来,河南省汝州市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强力实施“人才兴市、人才强市”战略,紧紧抓住“管、引、选、育、奖”五个环节,积极推进人才工作机构创新,为各类人才创新创业营造良好环境,有力推动了汝州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快速健康发展。
|
创新人才管理机制
通过制定和实施优惠的人才政策,逐步改变以往人才布局结构不尽合理、人才资源分布不够均衡、高学历高层次人才比重偏低,尤其是涉农涉企人才匮乏等状况。
抓整合凝聚各方力量。汝州市委专门成立了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市委主要领导亲自挂帅,相关部门负责人作为成员,并下设人才工作办公室,作为日常办事机构,从而形成了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人才工作新格局,对全市人才工作定期研究、统筹规划、综合协调、督促检查。
抓规划加强政策引导。相继出台了《关于加强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实施意见》等重要文件,有关部门也结合实际制定了多个关于加强人才工作的配套文件,为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供了政策保证。同时,进一步建立健全人才市场体系,充分发挥市场在人才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引导用人单位和各类人才通过市场双向选择,实现单位自主择人、人才自主择业。
抓投入提供资金保障。市委、市政府把人才工作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加大投入力度,先后投入经费100多万元用于人才引进的各项开支。在近年来的人才引进工作中,免收一切费用,尤其是在2007年引进27名硕士研究生过程中,除免收一切手续费外,还提供免费吃、住、行、体检等服务,为外地考生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和贴心的服务。
创新人才引进机制
以引进高层次和急需人才为重点,建立引才“绿色通道”,降低准入“门槛”,积极吸纳各类人才,构筑汝州人才高地。
拓宽引进范围。为进一步优化人才队伍结构,提升引进人才质量,积极实施“诚信引智”战略,吸引、汇聚高层次域外人才入驻汝州。2004年以来,每年都要以不同规模面向全国、全省引进各种类型和层次的人才,逐步扩大人才的引进范围。2004年面向全国引进大学本科生30名,全部安排担任乡镇(街道)长(主任)助理;2005年面向全国引进大学本科生44名,全部安排担任市直单位局长(主任)助理;2006年面向全国公开考录中小学教师119人,其中平顶山市外县区31人,河南省外地市16人,外省2人;2007年面向全国公开考试聘用高中教师72人,其中平顶山外县区5人,河南省外地市19人,外省3人;2007年6月面向全国引进硕士研究生27名,其中一半以上来自外地。这些来自不同层次、不同领域的域外人才,有力地支援了汝州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畅通引进渠道。在引进人才工作中,通过简化程序,放宽条件,优质服务,构建了引进人才的“绿色通道”,采取“跑校赶会”、人才招聘、专场洽谈等多种形式,通过调入、聘用、借用、兼职、投资创办实业等方式,吸引各种类型高层次人才和急需人才来汝州工作。同时,还注重聘请外地专家学者为汝州经济社会发展出谋划策,参与工程项目攻关论证,提供信息服务等,有力推动了全市的重点工程、重点项目和教育、卫生等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
提升引进层次。根据汝州的产业结构特点和人才需求热点,变高薪引进为项目引进,在人才引进、培训深造、学术交流等方面对高层次人才给予政策扶持,做到“四个倾斜”,即将引进重点向独立完成科研成果的“第一人”人才倾斜,向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的“专家型”人才倾斜,向经济发展领域的“带头型”倾斜,向在国内外取得硕士和博士学位或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高、精、尖”人才倾斜。2007年面向全国招录的27名硕士研究生中,有不少已经成为了其所在行业的领头人。如分配到汝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的硕士研究生佑红瑞,先后在多项重点医学刊物发表论文6篇,其所独立完成的“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与宿主遗传易感性的相关性”课题研究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同样分配到汝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的硕士研究生高俊,进行腹腔镜手术攻关,目前已成为该院的业务带头人和科研攻关人。
创新人才选用机制
1999年以来,汝州从实际出发,因事、因人、因岗制宜,严格执行干部政策,科学创新公选模式,9年来,先后进行公开选拔10次,公选各类党政人才108名,公选次数、人数走在全省县市前列。
科学确定公选职位。为了保证公开选拔工作健康发展,每年都对干部职位情况进行一次综合分析,根据职位空缺情况,选择适当时机拿出一定职位向社会公开选拔,做到“虚位以待”,与此同时,尝试“因人定岗”,即先不明确具体职位,通过笔试、面试、考察确定人选后,再根据拟任人选的工作阅历、知识结构、性格特点和班子结构需要,将其安排到合适领导岗位上,努力做到用其所长、人岗相适。在职位范围上,大胆探索,尝试由政府部门向党群部门延伸,由副职向正职延伸,由委任制向选任制、聘任制延伸,由选拔任用干部向补充调整后备干部延伸。1999年,首次在全市范围内公选16名综治副乡(镇)长;2005年5月,又面向全省公选5名煤炭副乡镇长、2名煤炭局副局长、2名安监局副局长、8名煤管所所长。近年来,拿出的公选职位既有副乡镇长、副局长等政府部门职位,又有团市委书记、市妇联会主席等群团职位;既有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办公室主任等副科级职位,又有市二高校长、市城市建设投资公司经理等正科级职位;既有煤管所所长等专业技术型职位,又有硕士研究生等高智能人才型职位。
科学界定任职资格。任职资格是影响公选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任职资格条件不仅决定选什么样的人,还直接影响到报名者的数量。在科学界定任职资格中,本着德才兼备和优中选优的要求,对任职资格进行科学分析,坚持因事、因岗制宜,努力实现民主、公开、竞争、择优的目的。对一些特殊职位的任职资格,提出了一些特殊的要求。如报选第二高级中学校长领导职位的,必须具有普通高等师范学校本科以上学历及3年以上教育管理工作经历;报选城市建设投资公司经理职位的,必须具有相关专业知识及相应工作经历。这样,保持了报名人数与选拔名额的适当比例,从而真正达到优中选优的目的。
科学制定公选程序。在公选程序上,对一些在全市有较大影响的重要职位,如团市委书记、市妇联会主席、市城市建设投资公司经理、市二高校长等实行“双推双考三级票决制”,即在推荐环节实行自我推荐和群众推荐相结合的“双推”制度,在选拔环节实行素能考评和组织考察的“双考”制度,在讨论环节实行市委组织部部长办公会、市委常委会和市委全委会逐级无记名差额票决的“三级票决”制度,有效提高了公选的民主性、真实性、科学性。2005年10月份以来,采取这种办法公选正科级干部4人,副科级干部9人。通过公选走上领导岗位的同志,年富力强,头脑灵活,业务娴熟,工作热情高,使工作在较短时间内即有了较大的变化。2006年走上汝州市第二高级中学校长位置的刘火亮,团结带领一班人克服重重困难,狠抓教学管理,校风校貌迅速改观,教学质量明显提高。2007年该校高考本科上线455人,是2006年本科上线人数的264.5%;2008年该校高考本科上线727人,是2007年本科上线人数的159.8%。
创新人才培育机制
人才培育是建设高素质人才队伍的基础。多年来,采用多种形式,对全市人才进行大规模教育培训,取得了较好成效。
加强外向联合。适时举办高级管理人才研修班,聘请著名经济学家、资深教授授课,传授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现代管理技术,打造本土化的企业管理人才和党政人才。依托市劳动局人才培训基地、技校等现有教学资源,大量培训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同时,与多家大中专院校“联姻”,采取“院校+基地”模式,在经济发达地区和知名企业建立培训基地,将大学生村干部等重点培养对象选送到基地挂职锻炼、跟班学习,形成多院校、多层次、多专业的农村实用人才培养体系。经常性举办大学生村干部培训班和村级干部培训班,加快农村干部综合素质上档升级步伐。2007年以来,共培训科级干部835人,选派11名科级干部、5名村组干部参加省委组织部专题培训。
发挥“远教”优势。借助、发挥远程教育 生动直观、丰富形象的优势,整合市、乡、村的教学资源,努力打造农村实用人才的培养平台。我们主要采取派驻辅导、集中办班等方式,组织全市1100余名农村“两委”干部和18000余名农村党员深入学习政治理论、学习实用致富技术,大力培养致富能力强、带富能力强的“双强”型村“两委”干部,打造以农村党员干部为主体的新农村建设先锋。
强化辐射带动。依托农村夜校和农业产业示范园区,结合农时,采取远程教学、送光盘、送科技、送致富信息上门等方式,培养一大批种植养殖专业户、“土专家”和“致富能人”,增强特色专业村、产业协会、专业合作社的辐射带富功能。近年来,先后邀请市内外“土专家”、“田秀才”、农业专家800多人次,为群众讲授农业实用知识,培养了一批创业带头人和致富领路人。
创新人才激励机制
激励政策是充分调动人才积极性和创造性,发挥聪明才智的重要因素。近年来,围绕实施“人才兴市,人才强市”战略,树立“人才经营、经营人才”理念,对现有人才资源进行综合开发、激励使用,有效激发了各类人才建功立业的热情。
政策激励。为确保人才引得来、留得住、干得好,先后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和激励措施。规定所引进人才的配偶、子女在汝州落户、入学时,给予优先办理权,免收省以下部门规定的一切费用。健全人才社会保障体系,强力推行人才全员参保制度,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和用人单位为高层次人才补充养老、医疗及其他社会保障。同时,建立责、权、利相挂钩的人才激励措施,坚持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将人才的收入与岗位职责、工作绩效、实际贡献及成果转化产生的效益直接挂钩,鼓励引导一流人才作出一流贡献,获得一流报酬。
事业鼓励。对于各级各类人才,大胆放手使用,做到用适其位,用其所长。在工作的安排上,尽可能考虑工作条件优越的单位,不搞强拉硬塞,根据本人专业、特点和意愿进行安排,高层次人才到企事业单位工作不受专业技术岗位结构比例数额限制,直接聘任相应的专业技术职务,对业绩贡献突出的可破格推荐晋升高一级的专业技术职务,同时优先推荐为国务院特殊津贴享受者、省管优秀专家以及平顶山市、汝州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等。目前,全市共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4人,河南省优秀专家2人,平顶山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15人,汝州市拔尖人才和优秀人才39人。对选拔出的有突出贡献的专家和人才,还通过各种媒体广泛宣传他们的事迹,并择优推荐他们为各级党代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扩大他们的社会影响,提高他们的社会声望。
物质奖励。近年来,逐步建立了以政府奖励、用人单位奖励、社会力量奖励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人才奖励制度,实行收入分配政策向关键岗位和优秀人才倾斜。由市财政建立专项资金,打破地域界限,对推动经济发展的市内外各类杰出人才,对获得科技成果的技术人才,对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乡土拔尖人才、“田专家”、“土秀才”等给予重奖,进一步激发了各类人才投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全市经济发展的工作热情,形成了鼓励人才干事业、支持人才干成事业、帮助人才干好事业的良好氛围。 作者:焦彩文 李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