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合肥10月15日电(记者王立武)在世界文化遗产安徽黟县西递村的村史陈列室里,今年50多岁的村党总支书记唐国强在一张用烟盒制成的门票前面感慨地说:“由昔日偏居一隅的贫困小山村,变为如今知名的旅游胜地,这些门票见证着西递村的发展。
每一张门票,都承载着西递村农民通向富裕之路的故事!”
西递村起源于11世纪。穿行在迷宫一样的古村中,就仿佛走进了时空邃道,每一道门、每一扇窗,都浸润着浓浓的文化味,一下子就把历史推到了人们眼前。
上世纪80年代初,西递村还不知道什么叫旅游,他们守着那些老房子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为了挣钱,他们烧石灰,把青山炼成了“光头山”,也让村内的河流变成了行将干涸的水沟。那时,村里人均收入200多块钱。
1986年,清华大学的几位老师来西递村考察古民居,认为西递可以利用自己独特的徽文化景观发展旅游。
这个建议得到了当时村干部们的响应,他们带领大家利用农闲时间把村里的几个祠堂清理出来,又在村口搭建了一个小棚,挂起了“西递旅游接待站”的牌子。
大家将废弃的“大前门”牌烟盒收集起来裁成小块,在香烟盒背面用毛笔写上两角,再盖上一个村委会公章。西递村有了自己的第一代门票。渐渐地,每天总有10来个游客进村,一天的门票也能收个三五元。
1988年,村里关掉了石灰厂,着手恢复西递村的植被。
“其实,有票没票我们都欢迎来。”唐国强说。精明的西递人在来往黄山景区的道路旁打出第一条招徕游客的口号:“想了解中国古代帝王生活,要到北京去;想了解中国明清平民生活,要到黟县西递来”。
“上世纪90年代,是西递旅游经济进入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慕名而来的游客越来越多。”唐国强介绍。
1991年,村委会将村里的标志性建筑——牌楼拍成照片送往印刷厂制成黑白底色纪念门票,票价定为5元人民币。西递的第二代门票诞生了。
1993年,黑白门票变成彩色,还盖上了税务局章,定价20元。西递村当年的旅游门票收入超过47万元,首次超过农副业的总产值。“西递旅游接待站”正式更名为“西递旅游服务公司”。经过正式培训的导游人数增加到8人。
村民们在自家的老屋里卖些土特产、为游客烹制农家土菜。旅游公司从每年的门票收入中拿出50%,除用于古民居资源保护和环境保护外,剩余部分分配给村民。旅游的发展让西递村人日子过得越来越红火。
2000年11月,作为皖南古村落的杰出代表,西递村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2002年6月18日,西递村民集聚牌楼广场,庄严承诺自发保护遗产,并向当时的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先生发送了电子邮件,表达了他们保护遗产的决心。
“这是西递的第三代门票。”唐国强拿起一张《西递村邮资明信片》说,这是邮政局当年为纪念西递被列为世界遗产而发行的,税务局监制的门票就加印在明信片旁,正面是西递的各大景点,并附上了古村落景点路线图。“这已经不单是门票,还有收藏价值!”
沿着青滑的石板路,记者随唐国强来到西递村门票口,入口处门额上雕刻着“桃花源里人家”。
“门票又"进步"了,电子条形码,机器一划就成。”唐国强指着检票口的刷卡机器笑着说。1992年,西递旅游收入达30多万元;2007年,西递村旅游直接收入已达2000多万元,旅游总收入达1.5亿元。
(责任编辑:王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