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秋季开学后,青海省高校有2733名新生没来报到,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学校、家长、招生部门各有说法。
焦点话题 秋季开学,青海省教育厅专门组成两个检查组,对省属3所本科院校、5所高职院校的新生报到情况作了调查。
从调查结果看,今年我省3所本科院校新生报到率为90.77%,高职高专院校报到率为73.52%。也就是说,在今年本科院校录取招收的8915名学生和高职高专院校招收的7212名学生中,分别有823名和1910名新生没报到。
记者调查 我省考生大多喜欢去省外读书,交通便利、城市规模大、环境好、知名度高的外地院校一直是我省学子的首选,他们对北京、上海、广州、西安等地的一本院校情有独钟。但针对分数仅达到二本、三本院校的考生来说,选报过高志愿有可能滑档,导致不愿意调剂而浪费招生名额。而据了解,我省有60%的招生名额是外地生源,有些学生不适应高原环境以及对我省院校满意度不高,不等报名就返回了生源地。
招生部门认为,一、二本志愿的满足率较高,独立学院或高职高专院校的新生流失率高。而“高招”生源的流失,对那些想上大学而没能上得了的学生是一种不公平,“你不想上不见得别人也不想去”。这部分学生只能面临复读或上民办高校、创业,甚至走向社会失去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
按照教育部有关规定,新生报到流失率超过10%的高职院校(专科层次)在9月份开学后仍可缺额补录。但对于本科院校的缺额补录没做出任何规定。
究竟怎么看这2733名高校流失生带来的问题?学生、家长、招生部门各有说法。
观点一:省招办出台措施,强制要求考生报到。否则三年内不允许参加高考。 认可指数: 招生部门认为,这种做法有损大多数考生的利益,缺乏人性化。很多家长在填报高考志愿时,情绪不稳定,反复心理严重。招生部门应充分考虑考生和家长的利益,不能强制搞“一刀切”。
观点二:省招生部门和家长签订志愿协议书,一旦违约,交纳违约金。 认可指数: 很多家长认为,交纳违约金对于家庭条件好的考生来说,起不到任何限制作用;对于家庭贫困的学生来说,则缺乏人性化,考生没有选择权利。
观点三:适当缩减高职高专院校的招生计划。 认可指数: 高校认为,从历年的招生情况看,计算机科学、商学、英语等专业被认为是热门专业。物理、生物工程等为冷门专业。其实不然,热门与非热门是不断变化、相互转化的。受社会经济发展大环境的影响,一切都是因时而异,因地而异。
观点四:强制新生入校报到。 认可指数: “新生报到流失率超过10%,招生计划完不成不说,连教学安排都受到影响。”我省某职业院校的招生老师无奈地说,“个别专业因生源不足,被迫从原来的两个班减为一个班。有关部门应强制新生入校报到。”
据了解,每年因为招不满生源而被迫停专业的高职院校也不在少数。
观点五:考生应该“服从分配”。 认可指数: 家住城西区的赵女士,女儿今年高考成绩是395分,高出第二批本科理工类分数线7分。赵女士思前想后,最终给女儿填报了华东理工大学和陕西师范大学,并且在志愿表上填写了“服从分配”。不料两个志愿全部落空,滑档滑到了青海师范大学外语系。赵女士对此也没有多大意见,她认为,高考志愿中填写了“服从分配”,考生和家长就应该服从。
观点六:省招办在每年高考录取中科学地征求考生意见。 认可指数: 据了解,我省招生部门已经在历年的高校招生录取中尝试过此举,效果甚微。我省一年参加高考的人数上万人,给每一个考生打电话,征求他们的意见,增加招生部门的工作量不说,还延误了招生工作,一些家长迟迟不答复,或随意更改志愿的情况多。
这2733名高校流失生,就像是出给我省高校和招办的“考题”,这一现象值得我们思考,也期待着我们的对策。(何箭) (来源:青海新闻网-西海都市报)
(责任编辑:王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