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分钟做完150个俯卧撑 |
“练功房”里苦练 |
小子专练俯卧撑 据说:75分钟1500个
“太凶了,真不敢相信这是一个10岁小娃娃能做到的事!”连日来,四川仁寿县汪洋镇有不少人在议论镇上一个名叫刘争创的10岁小学生,因为传言他能一口气在75分钟的时间里做1500个俯卧撑。“如果有人不相信,或者认为能比我家娃娃更厉害,那就现场比赛,眼见为实吧!”孩子的父母发出了“英雄帖”,他们相信没人能强过这个做俯卧撑的“小超人”。
目击
5分钟做完150个俯卧撑
14日下午2时,记者在汪洋镇中心小学见到了五年级的学生刘争创。
当记者追问他传言中的“俯卧撑功夫”时,小家伙毫不含糊地回答:“我每天练习时用闹钟做了统计,可以在75分钟时间里连续做1500个。如果不进行时间统计,我估计做2000个没有问题!”
记者要他“露一手”。小家伙看了一下学校办公室的地板说:“这儿有点滑,怕做久了手打滑,我就做5分钟给你们看一下。”说完他脱下外衣,立马做起了俯卧撑。“1、2、3……”记者看着手机时间记数。1分钟过去,小家伙完成了40个俯卧撑。还不到5分钟,他就做完150个俯卧撑。小家伙站起身来,自信地笑道:“本想一直做下去,但我马上要上课了。你想看,我随时可以做给你看!”
讲述
5年苦练 泪水汗水有2立方
下午4时半,在放学回家的路上,刘争创讲起了自己练俯卧撑的原由:3岁时,因为身体虚,经常感冒发烧,有一次还差点把命丢掉。父亲刘运武是一个习武之人,就开始教他一些简单的健身之术。5岁时,父亲开始教他练俯卧撑以增加体质与耐力。每天早上5时他就起床,先做一些“转头”、“扩胸”、“撑脚”、“甩手”等热身运动,然后开始练俯卧撑。最初只是5个10个地练习,父亲见他能轻松完成,就每天给他加一点。不到1年,他就达到连续做500多个俯卧撑的能力了。到小学4年级时,他连做俯卧撑的能力又升到了1000个。现在可以在75分钟里能连做1500个俯卧撑。
刘争创说,在过去5年,他练功流出的泪水、汗水聚在一起可以达“2立方米”。
演练
沙袋杠铃“平衡木”器械全是自制
刘争创带记者参观了家里的“练功房”。屋正前方,悬吊着7个大小不一的沙袋,呈“北斗七星”状分布。屋左角,有两个自制的举重杠铃;屋右角,有一根竹竿,两头绑有4个沙袋。屋后方,两根绳子吊起一根碗口粗的圆木。
刘争创演示了一下在沙包堆里穿行的身法练习,然后举起了杠铃。他说杠铃是父亲自制的,“这个是40斤重,我每天要举几十次”。练完杠铃后,他又将4个沙袋挑了起来,“它们一共有120斤重,这是练习臂力的,也是爸爸给我设计的”。最后他跳上圆木,像练习平衡木一样前后左右地挪动翻腾。
这一切做完之后,他才走到两根木凳之间,练起了俯卧撑。
矛盾
锻炼太辛苦 父母态度不一
下午5时半,刘争创的父母回到了家中。
父亲刘运武是一个做生意的民间武师。他说,最初想让孩子习武与做俯卧撑,只是想让孩子强身健体。为了让孩子更强,他曾让孩子背着沙袋练俯卧撑,最初沙袋重5斤,孩子背着像没事一样,于是加重到10斤;几番加重后,沙袋重达20斤。后来孩子的母亲担心这会影响孩子的发育,最近练习时就没再让孩子背沙袋。
刘运武说,对于孩子做俯卧撑的能力,如果有人怀疑,可以到他家来现场“PK”,他相信孩子做俯卧撑的功夫绝对是最好的。同时他渴望孩子能得到更大的发展空间,“如果能找到一个伯乐,一个名师,对孩子进行调教,他会更上一层楼的。”
刘运武说,他曾经想带孩子到湖南卫视的“挑战吉尼斯”栏目亮相,但因为没有足够的费用一直未能成行。
母亲金亚莉对孩子苦练俯卧撑的态度和刘运武截然不同。“我是反对练这个功夫的。”她说,这种练法对孩子来说太苦太累,但丈夫坚持,她也没有办法。为此她还和丈夫争过几次,既无法改变丈夫对儿子的调教方式,也只好听之任之了。
说法
太早这样不太好
“如果真是这样,真叫人难以想象!”成都市武术协会副秘书长、成华区武术协会秘书长季筠听说刘争创“75分钟做1500个俯卧撑”的传言后,有些吃惊。他说,练武的人,能连续做上几百个俯卧撑就很不错了;一个才10岁的小娃娃,能通过苦练达到连做1500个俯卧撑的情况,真是闻所未闻。
季筠认为,这种说法有待考证。一是,他做俯卧撑的动作是否标准。二是,中间有无较长的休息调整。三是,他连做1500个俯卧撑的情况,有没有专门的组织或者专业人员亲眼考证过。不过,季筠也不否认,可以通过苦练达到这个地步。
然而,让季筠担心的是,这种练法会影响孩子的身体正常发育。因为做俯卧撑是耐力与力量的练习,一个10岁的小娃娃,太早做这种练习不太好。
全国心理学专家、教育专家祝长水认为,对孩子的特长,应实事求是地分析,要讲究因材施教,注重孩子特长的发展。在不影响学习与发育的前提下,对孩子的特长应采取适当的方式予以培育。在他看来,刘争创有特长是好事,但在对他进行教学时,不宜 “拔苗助长”,也不能一言予以否定,要根据实际情况,制订一定的计划,让他学习进步时,特长也得到发展。 早报记者李晓波摄影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