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关闭
10月10日的《中国青年报》刊登了“武汉科学课改革退回原点”的报道,在分析科学课改革失败之因的评论中提到,这一改革的大方向是正确的,也是必要的,但是“滞后的师范教育”导致了科学课改革流产。
我非常同意这一判断,甚至我还认为,不只是科学课,在其他课程中,优秀的师资同样是稀缺资源,这是目前中国教育出现的种种怪现象——择校热、大班额、“差生”多的深层次原因。
可是,优秀的师资队伍从何而来?显然,它既不可能自发地产生,也不可能在一种封闭的环境中培养,只能走开放之路。
最近发生的全球金融海啸,倒是引发了我的新思维。
我国亿万人辛苦积累的外汇储备目前面临着有史以来的巨大风险,高达1.9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已经损失了相当一部分。在这种局面下,外汇保值成为各方关心的紧迫问题。
当一个青年人面对储蓄贬值的时候,投资教育,将部分储蓄通过教育的方式储存进自己的大脑,是实现储蓄保值的一种不错的选择。同理,中国这样的一个普遍教育程度尚待提高的发展中国家,将一部分外汇储备投资于基础教育,也是外汇保值的一种不错的选择。
教育水平关系到一个国家的长远发展,这是毋庸赘言的明显道理。中国曾经具有廉价劳动力方面的优势,今天,这种优势正在失去。为了稳定持续地发展经济,必须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必须扭转以往知识含量低、效益低的生产方式。产业转型需要大量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而我们僵化的、积重难返的应试教育体系很难满足对创新人才的需求。
中小学教师的水平是制约今天“新课程改革”的因素之一。怎样保护儿童的好奇心?怎样组织不以应试为目标的教学?对此,许多中小学老师缺乏直观的体验。如果有更多的中小学老师亲身考察欧美发达国家的中小学教育,将有助于他们应试教育观念的转变,将有助于“新课程改革”的顺利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