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徐叶青报道:今天,第二炮兵某基地借助驻地优势搭建的新型信息化指挥平台正式启用。基地司令部统计显示:今年以来,由于大量利用驻地人才、技术资源,信息化指挥系统不仅提前实现了“进山、入连、上哨所”目标,同时,指挥通信网络一举攻克了“受损多路循环自愈”等11项技术难关,战时图文图像传输设施抗毁水平提高3倍。
记者了解到,这11项成果全部是由地方合作企业根据部队需求,运用成熟的民用技术改造而来,极大降低了军事斗争准备中的时间成本、经济成本和人力资源成本。
基地领导告诉记者,这些工作如果全部由基地来解决,至少需要3年时间,而现在仅用了1年。
能借助民用资源决不“另起炉灶”,能依托社会保障决不“另铺摊子”,是这个基地成功破解战斗力提升“瓶颈”的经验。作为一支具有特殊战略地位的部队,该基地信息化基础设施、信息人才建设明显滞后于形势任务需求,而驻地信息化发展快、技术高、人才多。基地党委认真学习有关必须坚持军民结合、寓军于民,把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深深融入经济社会发展体系之中等精神,从传统战斗力建设思维定式中跳出来,大胆实施“拿来”方案。
通信指挥系统抗毁伤、毁伤后自愈是影响通信保障的核心难点。今年,基地党委在深刻领会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后,开始将这些课题向地方产业转移,注重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获取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的丰厚资源和强大支撑。基地先后4次安排人员到地方进行调研论证,最终与地方两家通信运营商达成合作协议:合作单位的收益模式为收取部队一定期限内产生的通信费用,职责是成立技术小组实施通信技术攻关,同时按照战时参数协助部队提供改造通信线路、升级通信功能、提高抗毁能力等服务。
在此基础上,军地双方还建立了以预备役人员征用、军地联合协同与保障为主要内容的实战保障机制,进一步提高战时军地联合通信保障能力。双方同时签订了保密协议,规定地方为部队提供的通信设备必须是持有军队安全标准认证的设备种类和型号,所有参与合作的地方企业和员工都要经过当地公安和安全部门严格政审,凡涉及部队番号、地址等保密信息,全部使用代码,军事禁区内通信工程由部队自行组织施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