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城遗址是1997年11月发现的新石器时代的遗址,它是南京面积最大、年代最早的史前古文化遗址,距今5500至6300年,是南京所有的文化遗存中年代最久远的。昨天,薛城遗址出土文物展在高淳薛城遗址正式举行,这也是自1997年薛城遗址被发现后,其文物首次对外展出。
而且南京市文物局还特地成立了全省第一个考古工作站———高淳考古站,将进一步对薛城遗址进行保护性开发。而同行的文博和考古专家也首次向我们披露了当年考古挖掘的细节,众多谜团一一被解开。
一把石斧“劈”开6000年的时空 高淳民间特色文化研究办公室主任濮阳康京先生就是1997年薛城遗址的发现者之一。当年的情形,他历历在目。
他告诉记者,1997年8月3日,当时正是天气最热的时候,下午单位都改成3点上班。当天,他提前了一刻钟到文保所,进门时门卫就告诉他刚才有4个年轻人想卖东西。“门卫说刚走,我就立刻追了出去。那4个人走出去不远,我一看他们所卖的物品,当时就傻了,这都是新石器时代的物品啊,石斧、石锛等好多件,而且上面的泥土还很新鲜。这肯定是哪里出现了遗址,于是,我就连哄带骗,把这几个人拉了回来。”后来,在濮阳康京等人的努力下,这帮人终于说出了实情———他们是在镇卫生院正在施工的门诊楼工地上捡到了这些石器。于是,濮阳康京立刻带人前往现场,要求医院停止施工,等待上级指示。
“当时如果不是大热天,我想这处遗址就会被完全破坏了。因为天热,工地选择的是晚上施工,而且这处遗址底层非常浅,地表往下挖几十厘米就是遗址层了。”
后来,经过相关专家的考察鉴定,这是一处新石器时代的遗址,而且其覆盖面非常大,有6万平方米,是南京面积最大、年代最早的史前古文化遗址,距今5500至6300年,是南京所有的文化遗存中年代最久远的。
100多平方米挖出115具骸骨 1997年9月,南京市博物馆和高淳县文保所组成了联合考古队对遗址进行抢救性发掘。经过3个多月的发掘,共发掘遗址达100平方米。但是就在这小小的100平方米的空间内,竟然挖掘出了115具人骨架,而且这些尸骸大都保存完好,没有腐蚀现象。这不由让考古队大吃一惊,因为南方是酸性土壤,经历这么长的时间没有腐蚀现象,难道有什么玄妙?
在文物展出现场,记者看到了一具保存完整的遗骸,其仰面朝天,上肢紧贴身体,最奇怪的是双脚紧紧并拢。正常状态下,尸体的双脚应该是向外岔开的。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这一现象?
而且还有一个奇怪之处,那就是,众多的骸骨中却没有一个是儿童的。儿童的骸骨都到哪里去了呢?
“后来经过鉴定,我们确定这些遗骸应该是距今5500-6000年的古人遗骨,而这里是当时的一个墓葬区。从这些发掘的尸骸上,我们可以看出当时的丧葬风俗,首先是男女不合葬,所以儿童也可能有自己的墓葬区,但是现在发掘面积太小,并没有看到。其次是仰天葬的比较多,这与同时期的其他遗址有所不同。”濮阳康京指着展馆中的那具尸骸告诉记者,“这具尸骸是一个女性,她当时就是头朝东北,脚朝西南。而其他的尸骸方向也不统一,我们推断,这可能是一种风俗,头的朝向表示其来自什么方位。”
濮阳康京还告诉记者,这具女骸骨保存相当完好,经过测定,生前这个女子身高应该在170厘米左右,年龄大概在40岁,而且应该是个瓜子脸的美人。“其双脚并紧应该不是正常的状态下出现的,我们推测,应该是死后其双脚被捆上的缘故,这样可能是为了下葬方便,因为当时没有棺椁,直接就是土葬。而保存完好则可能与这块土地是碱性土壤有关。”
先民可能是渔民 如果说这个墓葬遗迹层的发现令考古队惊讶,那下面则可以用惊叹来形容了。据南京市博物馆考古队的王志高先生介绍,从发掘区的堆积情况看,薛城遗址主要分为上下两层。上层就是有众多尸骸的氏族墓地,而下层则是一处距今6000
6300年的先民居址。“当年我们经过3个多月的挖掘、4个多月的整理,终于清理出了6000年前古民居的分布。”王志高指着前方100平方米的坑穴一一给大家讲解。在这100平方米的空间内,房址、灶坑、灰坑等布满密密麻麻的坑穴,在坑中还出土了鱼骨、贝壳动物骨骸等人类生活遗存物。其中灰坑按用途可分为窖穴和废弃物坑两大类。窖穴发现较多,呈环形有规律地分布于房址周围,多为规整的深坑,典型者有长方形和长方形一侧带有台阶两种,“其中不少坑底发现有鱼蚌类遗骸,我们推测它们原来可能是暂时放养的鱼类或螺蚌,以便于捕捞食用,反映了薛城遗址先民依湖而居、以渔为主的经济生活形态。”王志高还表示,薛城遗址可以确定是一个新的文化类型,它不同于新石器时期的其他考古发现,填补了长江下游新石器时代考古文化的空白。也正因其特殊的研究价值,高淳县在初步探明的6万平方米遗址分布范围内,共竖了28座保护线界碑,并聘请专人驻地看护。 (来源:南京晨报)
(责任编辑:高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