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搜狐新闻-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国际新闻 > 国际要闻 > 海外博览

华尔街金融格局发生空前洗牌 外国资本抢滩

  华尔街的金融变奏

  张 锐

  不断升级的次贷危机令美国金融的心脏华尔街遭遇到残酷的血洗。伴随着一个又一个银行巨人的訇然倒下,原本不可一世的华尔街不得不低下高贵的头颅—接受着外部资本的再造与重植。

当然,也许华尔街没有想到,在参与这场金融市场瓜分的成员中,除了强大的美国本土资本外,还有那些觊觎已久的外国金融方阵和摩拳擦掌的私人资本。多重复合力量的合围令华尔街金融格局发生空前的洗牌和剧变。

  国有化PK市场化

  为了最大程度地减轻次贷危机对金融市场的冲击力和破坏力,美国政府调用了不断向市场注资和多次拍卖贷款权限等多种货币政策工具,尽管如此,金融系统风险恶化的状况似乎并没有得到抑制和缓释。在这种情况下,美国财政部对许多命悬一线的金融机构启动了空前的“国有化”拯救系列行动。

  接管“两房”(房利美和房地美)是美国政府在房地产金融领域实施的最大规模的投资计划。这项计划包括美国财政部准备在截至2009年12月31日的一年多时间内向“两房”最多注资2000亿美元,并以高级优先股的形式分别购进两房10亿美元的股份;同时,“两房”管理权也移交给了美国国会创建的新机构—联邦住房金融署的手中。

  与“两房”一样得到美国政府及时救济的还有全球最大的保险公司—美国国际保险集团(AIG)。由于AIG的业务遍布130多个国家和地区,而且其资产总额达1.05万亿美元,一旦破产,仅引起其他金融机构的相关损失就可能达到1800亿美元。正是如此,美国政府并没有像冷落雷曼那样抛弃AIG,而是为AIG提供了总额850亿美元紧急援助贷款。作为回报,美联储也获得该集团79.9%的股份以及撤换其高级管理层的权力。

  从目前看来,运用国家资本的力量收拾华尔街烂摊子的步伐短期内不会停止。作为美国财政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投资行动,美国财政部制定和公布了总额高达7000亿美元的金融救援计划。根据这一计划,美国财政部在今后两年内将通过发行债券的方式收购金融机构手中巨大的按揭不良资产。因此,随着时间的发展,将会有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资产落入政府的口袋。

  的确,在目前金融市场已经失去自救能力的情况下,政府伸出援助之手无疑可以给市场制造喘息机会,进而使美国金融市场逐步恢复稳定。依此观察,通过国家资本向私人金融机构“输血”可能成为今后一段时间内美国政府救市的最主要政策趋向。但是,这一凯恩斯主义式的财政政策在推进中并不会一帆风顺:(1)民意阻力。从目前来看,无论是对“两房”的资金援助,还是7000亿美元的拯救计划,都遭到了美国民众的异议甚至反对,因为政府如此巨额的货币投放都来源于纳税人的贡献,让普通的民众为华尔街金融高管们造成的损失买单实属勉强。正是如此,7000亿美元的拯救计划在美国国会一波三折。(2)财务成本。接管和收购大量的金融机构意味着与这些金融企业资产组合有关的信用风险的很多部分转移到美国政府的资产负债表上,实际过程则表现为美国财政赤子的进一步增加,由此引起新增美国国债的信用评级可能被调降,从而直接影响到美国国债的收益率,并使存量国债的市场价值发生缩水。所有这些无疑会影响到投资者对于美国金融市场以及美国宏观经济的信心。(3)道德风险。伴随着市场力量的淡出,“有形之手”在市场中得到了大幅延伸。10多年前,当亚洲遭遇金融危机时,美国大声谴责日本、中国等亚洲国家包庇银行业证券业而不让其倒闭,并提出了减少政府支出和债务、放任房价下跌的建议。然而,当今日华尔街起火遭灾时,美国政府放弃了自己长期恪守的市场化天条,而且其采取的系列行动相对于全球诸国有过之无不及,作为市场经济的“模范生”,美国留给人们的印象将大打折扣。

  商业银行PK投资银行

  在美国国会于1933年颁布了《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之后,由于政府禁止混业经营,华尔街银行机构纷纷转向了分业经营。花旗、摩根大通等商业银行主要集中在储蓄和信贷等传统市场运作,而高盛、摩根士丹利、美林等则服务于证券发行、承销包销、重组并购等市场。而正是这种分离,为日后投资银行引爆危机埋下了伏笔。

  运用股东提供的现金大肆举债,然后将这些资金投入大规模的有价证券投资组合,紧接着设计出令人眼花缭乱的金融衍生品,最终通过杠杆操作获取十倍、几十倍乃至上百倍的收益是昔日华尔街投行冒险的财富之旅。与当时投资银行相比,商业银行则显得相形见拙。资料显示,截至今年第二季度,美国银行、摩根大通的的杠杆收益率为10%左右,但美林、摩根士丹利等五大投行的平均水平却达30%以上。

  的确,在经济扩张和繁荣期,华尔街成为了投行丰收的乐园,商业银行只能自惭形秽,然而,伴随着次贷危机的爆发和300万亿美元金融衍生产品泡沫的破灭,投资银行旋即遭遇到了无情地撕扯。就在一个又一个投行巨人倒下的同时,那些在传统的储蓄和贷款市场稳健经营的商业银行开始了大规模的“分食”行动。

  最先成为商业银行口中之食的是华尔街第五大投资银行贝尔斯登,这家有着85年辉煌历史的老店虽然挺过了1929年的大萧条,但却未能逃脱次贷的魔掌,最终将自己以2.4亿美元的价格贱卖给了摩根大通。无独有偶,由于在抵押贷款业务上遭遇190亿美元的巨额损失,难以自保的美国第三大投行美林公司也不得不屈身下嫁。按照美林与美国银行达成的协议,后者最终以每股29美元的价格、共计440亿美元完成了对前者的收购。与贝尔斯登和美林的境遇一样,已经进入破产程序的华尔街第四大投资银行雷曼兄弟目前也被国内外商业银行瓜分得支离破碎。

  唇亡齿寒。当华尔街五大投行已经倒下3家时,凌厉的的警报也在最后两大投资银行高盛和摩根士丹利头上拉响。资料表明,摩根士丹利今年前3个季度发生的资产减计高达140亿美元,高盛第三季度营业收入较去年同期下降70.5%,跌幅创近9年来新高。不仅如此,为了避免大摩与高盛可能的崩溃给交易对手带来损失,若干对冲基金开始中止与大摩和高盛的交易,并纷纷转向德意志银行、瑞士信贷集团等商业银行。情急之中的摩根士丹利和高盛向美国政府提出了转为银行控股公司的请求并很快得到了批准。按照美联储的决定,“变身”后的高盛和摩根士丹利一方面可设立商业银行分支机构吸收存款,另一方面还可以与其他商业银行一样永久享受从联储获得紧急贷款的权利。作为与权利对等的义务,高盛和大摩从此将接受美联储和其他监管机构更为严厉的监管。

  的确,转型之后的高盛和大摩依然在新的阵营中保持了耀眼的位置。资料表明,高盛目前的资产额为1.08万亿美元,转体后将成为全美排名第四的银行控股公司,而大摩则以9888亿美元资产排名第五。当然,对于大摩和高盛而言,转型的最重大意义在于,通过获取新的资金来源渠道度过眼前难关,同时凭借并购手段壮大自己。正是如此,高盛日前宣布了从处境艰难的美国银行业那里收购500亿美元资产的计划。

  从市场的角度审视,银行业的并购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了。但是,具体到华尔街商业银行收购投资银行而言,其体现的价值就异乎寻常。五大投行曾经令人瞠目的财富繁殖速度不仅让美国实体经济的代表—通用和福特感到生不逢时,而且令微软和英特尔这样的技术巨擘也禁不住自惭形秽。但是,财富毕竟是以真金白银为表征的,而真金白银的获取尽管可以通过资本运作来实现,但离开了产业资本,金融资本也就成了无源之水。即便在金融领域,传统银行的赢利模式决定了其边际收益率不可能高得离谱。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商业银行对投资银行的并购过程实质上是金融资本价值的回归过程。

  当然,相比于被商业银行完全吞并而言,投资银行向商业银行的转型在华尔街可能更具纪念性意义。此举不仅意味着华尔街单一投资银行模式的终结,而且也意味着华尔街整体金融布局的“倒退”—回到了上世纪最大金融风暴爆发时的1929年。在1933年美国禁止银行混业经营的《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颁布前,华尔街正是处在投行业务及商行业务不分家的混沌状态。但是,对于投资银行转型有效性的分析现在很难做出定论,毕竟转变为银行控股公司后,原来的投资杠杆要调整到像商业银行一般的水平,其对股东的回报由此也将大大减少,更有甚者,1929年的经济大危机正是在银行混业经营的背景下发生,历史今后是否还会重演呢?

  外国资本PK本土资本

  尽管理论上推定世界已经进入到了金融全球化时代,华尔街也可以标榜为开放的金融市场,但现实中的华尔街依然长期被看成是美国金融机构的天下。不过,在如今“问题银行”需要庞大拯救资金的前提下,铁桶一般的华尔街也不得不对外打开一扇窗口。从这个意义而言,美国金融危机为美国之外其它经济体资本进入华尔街创造了条件。而特别值得指出的是,作为为华尔街建造的最新一条“输血”管道,美联储日前放宽了投资者购买银行少数股权的限制。根据新规则,投资方对银行的持股比例由先前的最高25%提高到33%;与此同时,少量股权投资人在银行董事会的席位由原先的1席扩大到了2席。

  事实上,华尔街上演的惊心动魄的故事早已吸引住了国际资本的目光。在去年年底新加坡淡马锡买入美林价值44亿美元的普通股之后,日本金融企业进入华尔街的脚步声也格外清晰。日前,日本三菱日联金融集团斥资84亿美元收购了摩根士丹利20%的股权,成为日本金融企业的最大一次海外并购行动。几乎同时,日本市值最大的证券经纪公司野村控股出资2.25亿美元收购了雷曼兄弟的亚太业务。而另一家金融机构日本三井住友金融集团表示,如果高盛集团提出相关并购意向,三井计划向高盛投资28亿美元。

  一直企图在美国开展投资银行业务的英国第三大银行巴克莱集团如今终于在华尔街找到了施展身手的机会。在雷曼宣布破产之后,巴克莱银行迅速进入,并以13.5亿美元的绝对低价收购了雷曼兄弟的核心资产—雷曼纽约总部、在新泽西州的两个数据中心以及北美核心业务部门。与此同时,巴克莱银行收购雷曼欧洲业务的计划也开始启动。

  AIG可能成为各路资本“抢食”的重要对象。由于AIG急于在未来两年内出售资产以偿还美联储贷款,世界最大的再保险提供商慕尼黑再保险集团已经向其东欧保险业务及其工业保护部门投下了赌注。与此同时,中东两家私人股权投资公司—Diekmann和J.C. Flowers & Co也向AIG提出了高达80亿美元的注资计划。

  近水楼台先得月。就在国际资本纷纷涌进华尔街时,美国国内商业银行在美国联邦监管机构的支持下也展开了有目的的收购行动。其中摩根大通公司以19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美国第一大储蓄银行华盛顿互惠银行,花旗集团以21亿美元股票收购美国第六大银行美联银行的银行业务,并将承担后者530亿美元的债务。为促成该交易,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同意为美联银行约3120亿美元的抵押贷款及其他资产提供损失担保。

  手持约300亿美元的现金的巴菲特向华尔街发起的收购行动成为了市场关注的最大看点。因为巴菲特日前与高盛签署的一项投资协议是其自次贷危机开始以来在金融业的首次大笔投资,也是巴菲特20年来首次投资华尔街。根据协议,巴菲特将认购50亿美元高盛永久性优先股,票面利率为10%;同时,巴菲特还有权在未来5年中,随时以每股115美元的价格买进高盛50亿美元的普通股。分析人士认为,巴菲特此次行动充分体现了他的投资风格,他入股了一家顶级银行,而没有抄底问题资产。这一投资将给他带来诱人的收入,即使亏损也能守住底线,并且极有可能获得高收益。

  一定意义上而言,国际资本向华尔街的渗透某种程度上是对华尔街金融权力的肢解,这种结果对于美国而言的确是一种痛苦和无奈。然而,这一新的资本权力重新配置的积极意义在于,一度因为次贷危机迅速蔓延而招致沉重打击和广泛怀疑的金融全球化趋势开始逐步被接续,而其未来导向的结果是,全球金融巨头的资本来源将更为多元,其必须接受的监管文化和纪律将随之更为多元。这一可能出现的结果,有益于弥合金融全球化以来日渐拉大的资本全球化与监管本国化之间的裂缝。由此,经历短暂挫折后的金融全球化有望在更合理的水平上继续推进。

  不过,由于美国政府对国外资本并购美国商业银行提出了明确的规制标准,因此,美国本土资本仍将成为未来收购华尔街金融存量资源的主力,华尔街金融权力在美国金融系统内部也会产生结构性变化。特别是在投资银行和小型金融机构日渐式微或者消弭的情况下,那些在收购中得以进一步扩身的大型财团将在华尔街获得更绝对的话语权。当然,由于目前美国本土资本的收购多是在政府直接或间接干预下进行的,因此,这种兼并最有可能缔造出新的金融寡头,政府日后可能更容易被大型企业“绑架”,并为将来的金融稳定埋下隐患。

  金融多元PK金融霸权

  从上个世纪30年代大萧条中走出来的华尔街依托着金融元素不断创新的力量构建起了象征着美国经济实力的庞大金融帝国版图,并成为了全球所有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人士追逐与向往的地方。然而,骄傲的华尔街最终还是被自己漫无节制的欲望和冲动所击垮,美国经济的符号也开始变得昏暗与浑浊起来。

  翻检近百年的人类经济历史,尽管各个国家在追赶未来的时光隧道中遭遇了许多不确定因素的干扰和变故,但华尔街的强势地位似乎从来没有被风化和削弱,甚至还在现代金融理论的支撑之下甚嚣尘上。曾几何时,在全球商业银行的座次上,排名前10的几乎都为美国所垄断,至于那些呼风唤雨的投资银行,他们不仅可以操控大宗商品的定价权,而且垄断了经济话语权,甚至一份由其分析师闭门造车炮制出来的分析报告就足以让新兴市场随之起舞,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国际油价也在华尔街大亨的谈笑风生中一路狂飙。如今,当华尔街金融巨头一个又一个从山峰跌入谷底时,当投行们无奈地消弭在自己编织的肥皂泡中时,美国失去的也许不仅是一条财富增长的脉道,同时也失去了向全球发话的声音。

  然而,如果现在就作出美国丧失了全球金融系统中超级大国地位的判断还为时过早。的确,无论是依靠亚洲国家的金融实力,还是中东及欧洲地区主权财富基金的吞吐能力,他们都可以在新的国际金融平台上扮演超越以往的重要角色,并推动着世界金融体系迈向多极化。但是,仅仅一次华尔街危机还不足以让美国金融霸权分崩离析。首先,美国政府是不会让世人看到由其一手扶植的国家金融力量工具匆匆地人间蒸发。而一个客观的事实是,美国的商业银行体系如今依然比较健康,美国的实体经济依然举世无双。其次,美国积累了丰富的抗险经验。无论是面对1929年的大萧条,还是上世纪70年代的大滞胀,美国都能化险为夷,并最终重新崛起。今天的危机只是美国式自由市场模式的习惯性结果,美国政府同样会有能力矫枉过正。第三,当今美国发生金融危机的环境已发生根本性变化。由于全球化的高度发展,美国的经济与金融问题已是一个世界性问题,其危机的发生与蔓延必然对其他国家产生破坏性影响。与此相对应,抗逆经济危机的力量特别是美国之外的外围力量将变得一致和协调,从而可以最大程度地“围歼”危机杀伤力。

  我们需要特别指出,华尔街金融重组固然可以在美国本土产生阻抗金融危机和延缓经济衰退的作用,但却增加了其他经济体甚至全球经济的不确定性。一方面,大量的华尔街金融机构在并购重组中需要获得更多的资金增量,而在国内信贷紧缩和短期资金供应不畅的前提下,他们势必会从其他国家和地区尤其是新兴市场国家大量抽走原先的投机资本,从而可能加剧这些国家金融市场的动荡和风险。另外,全球经济的主导权目前依然掌握在美国手里,在美元支付体系没有发生任何改变和由美国掌控的国际经济组织格局未能发生变盘的前提下,为了保护自己和巩固霸主地位,美国还会通过发行国债和驱动美元贬值向全球输出风险,全球经济将进一步为华尔街买单。

我要发布

用户:  匿名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狗拼音输入法,中文处理专家>>

新闻 网页 博客 音乐 图片 说吧  
央视质疑29岁市长 邓玉娇失踪 朝鲜军事演习 日本兵赎罪
石首网站被黑 篡改温总讲话 夏日减肥秘方 日本瘦脸法
宋美龄牛奶洗澡 中共卧底结局 慈禧不快乐 侵略中国报告



搜狐博客更多>>

·怀念丁聪:我以为那个老头永远不老
·爱历史|年轻时代的毛泽东(组图)
·曾鹏宇|雷人!我在绝对唱响做评委
·爱历史|1977年华国锋视察大庆油田
·韩浩月|批评余秋雨是侮辱中国人?
·荣林|广州珠海桥事件:被推下的是谁
·朱顺忠|如何把贪官关进笼子里
·张原|杭州飙车案中父亲角色的缺失
·蔡天新|奥数本身并不是坏事(图)
·王攀|副县长之女施暴的卫生巾疑虑

热点标签:章子怡 春运 郭德纲 315 明星代言 何智丽 叶永烈 吴敬琏 暴风雪 于丹 陈晓旭 文化 票价 孔子 房价

说 吧更多>>

说 吧 排 行

茶 余 饭 后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