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搜狐新闻-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人物杂志 > 最新消息

藏书家朱赞卿:浩瀚典籍续书香

天一阁朱赞卿捐赠文物展

朱赞卿先生图书文特捐赠仪式后,朱家后人于天一阁前留影,右二为朱赞卿儿媳姚重之

  书缘——天意人心难料到

  书籍聚散终有时

  自宋以后,江南经济得到发展,宁波藏书业兴盛,名家辈出,名楼迭现,著名的有宋楼钥的东楼、史守之的碧沚、元袁桷的清容居、明丰坊的万卷楼、范钦的天一阁、清黄宗羲的续钞堂、万斯同的寒松斋、黄澄量的五桂楼,以及民国后冯孟颛的伏跗室、朱赞卿的别宥斋等。藏书楼虽然众多,但别宥斋还是能数得上的。

  学术及收藏界的很多名人,都是朱赞卿的好友。方志学家马涯民,教育家杨菊庭,文物学家马廉,藏书家冯孟颛,书法家吴公阜、葛夷谷、沙孟海,学者沈曼卿,古典文学家夏承焘等,均为他的座上宾。他还与北京的郑振铎、马衡、赵万里、谢国桢、冯定等著名学者交往密切,常与他们书信往来。

  别宥斋所藏,除购得外,还有朋友所赠。在萧山居住时,邻居及师长姚莹俊知识渊博,朱先生很愿意与他交往,从他身上学到不少版本学知识。一天,姚莹俊拿出明涵三馆刻本《金莲记》交给朱赞卿说:“后人不知道珍惜,现在交与你,是物有所归呀。”朱先生受宠若惊,感动之余,回赠裘皮大衣一件。

  1934年,当时供职于教育部的沙孟海传来口信,说河南人有部《明史稿》要出售,稿本出自宁波人万斯同之手。先介绍给宁波著名藏书楼伏跗室和蜗寄庐,两家都因价格过高而放弃。最后,朱赞卿站了出来,东挪西借,凑足900银元买下,终于使书稿重回故土。一般来讲,后人修前朝史,往往从当朝视野出发,多有偏颇。清代纂修《明史》也未能跳出这一局限,今传世史籍与万氏《明史稿》有出入,因此万氏本成海内孤本,史料价值很高。

  朱赞卿得到万氏《明史稿》后,兴奋之情难以掩饰。他后来又购得同为宁波人的黄宗羲《明文案》手稿。他将两部书放入一个书柜,倍加珍惜,常抚摸翻阅,称之为“句章双璧”(句章为宁波古地名)。他还特意请人刻了一枚印,因购得万斯同《明史稿》在前,黄宗羲《明文案》在后,印文为“万黄斋”,钤于各册之末。

  1936年,浙江省举办过一次文献展览会,从各地征集的孤本善本,珍稀独到,各自称奇。别宥斋选送清一色的乡贤遗著参展:鄞县万斯同《明史稿》、余姚黄宗羲《明文案》、会稽李慈铭《越中先贤祠栗主目次》、象山倪象占《九山类稿》、镇海张成渠《连珠均考》、镇海姚燮《西泸棹歌》、《书瘾楼诗稿》共7种。数量虽然不大,却显示出朱先生所藏乡邦文献之丰富独到。

  别宥斋的书籍分别庋藏于宁波和朱先生老家萧山,“一斋两藏”,以宁波为主,萧山所藏也不乏善本。据朱先生所撰《别宥斋萧山藏书精华之一斑》等记载,有善本300余种,其中有《大明会典》,万历《湖广总志》、《山西志》,嘉靖《山东志》、《吴邑志》,康熙《江南志》,以及云南、贵州、四川、台湾等14省志。书楼居于闹市区,日寇侵入萧山前,先生为保险起见,将全部书籍转移到距萧山近百里外的绍兴下沥桥秘藏。不曾想日寇于1940年2月17日对下沥桥进行扫荡,书籍不幸全部毁于战火。因事先未及编目,实际数量难以统计,估计有10万余卷,其中包括著名藏书楼王氏十万卷楼和陈氏湖海楼的旧藏。

  一册、几册慢慢“淘”来的书籍,顷刻间全部化为灰烬,怎能不让先生痛心?他于悲愤中作《香句室忆语》抒怀:“青山春暮,竹窗晓寒,残梦未沉,新仇如约。秉笔书此,恍见累累书城,随烈焰以俱去。”

  那次劫难,对朱先生的打击实在太大,他像生了一场大病,好长时间卧床不起,难以振作。

  藏于老家的书毁于战火,宁波的书也不安全。书籍如何保存,似乎成了朱先生沉重的“负担”。如何不让这些中华民族的文化成果落入异族之手,成了困扰朱赞卿的头等大事。

  时局渐紧,他一时想不出好办法,而危险,却一天天地逼近……

  1941年4月20日,宁波沦陷。57岁的朱赞卿和夫人提早雇车,押着大大小小的书箱,悄悄离开宁波,经过艰难辗转,来到乡下的一座山中躲藏。书籍寄藏于白象桥郭家,后来又转移到后隆、牛背脊、阳庵堂等地。书箱众多,转运途中遇盗贼盯梢,遭受抢劫。朱先生舍命护书,与歹徒搏斗,手臂被刺伤。

  乡下也不安全,考虑再三,他决定还是回宁波。书被放至事先租赁好的云石街一旧屋存放。他本人则躲进宁波南门的通利源榨油厂暂居,以防日本人纠缠。存放了一段时间后,因存地环境差,书籍又遭白蚁蚕食。那段时日,他整天提心吊胆,身心俱疲。而书籍的命运如此坎坷,用先生的话说,是遭受了“水火盗虫”四厄。

  终于,抗战胜利的消息传来,朱先生可以长长地舒口气了,耗尽心血珍藏的古籍总算没有落入敌人之手。他又可以腾出精力收集书籍了。几年以后,因征地,别宥斋从原址搬到宁波市孝闻街179号。

  那是一幢两间一弄的小洋楼,红顶白墙,占地4.3亩,本为接待客人而建。院内有假山、荷花池和石板路,花园里各种花卉,四时开放。与原址相比,此处显得幽深静谧。朱先生原计划在小楼的东首再盖一座真正的藏书楼,格局为摆放书架的开间,人书分离,防潮通风。建筑用的石条、砖瓦、木板都已买好,后来因经济拮据,未能实施。

  小洋楼的“壳”被赋予别宥斋之名,多少有点强加的味道,而里面的“瓤”却实实在在地塞满了书籍。再后来,为建宁波市中医院住院部,小楼被拆除。

  “文革”开始,朱先生因藏有满楼的“四旧”,首当其冲地受到批判,并被遣送回原籍,所藏书籍暂存于天一阁。虽为逆境,但也仿佛续写着他与天一阁不断的情缘。上世纪30年代,朱先生曾出任天一阁重修委员会成员,经历了30年代天一阁的修缮、天一阁书籍的迁移等重大事件,他还和其他社会名流一道,担任天一阁管理委员会的委员。

  他离开了心爱的书籍,直至去世也未能再见。书籍的聚散,有时是难以预料的。

  书香——涓涓细流成瀚海

  浓浓墨香飘九州

  朱赞卿能成为浙东藏书大家,自有其深层原因:一是个人喜好。出身于书香门第,生活区域文化底蕴深厚,古籍丰富。二是赶上特殊的时代。他收书的时期,正好新旧学交替,社会动荡,很多藏家将书出手。三是有较好的经济基础和社会条件。朱赞卿身为名律师,收入颇丰,又信息畅通,多交往社会名流,对收藏非常有利。

  别宥斋的书几乎不借外人,多是朱先生自己使用和欣赏。偶尔外面有孤本善本要卖的消息,手头又吃紧,忍痛也卖掉过几部书。但书的内容要留下来,他便雇人原样抄下。因此,别宥斋也留下了一些特殊的抄本。

  遇到可心的书,对方又不转让,他便想办法和人借抄。朱先生79岁时,看上朋友杨容林清防阁藏阮大钺的《和箫集》。杨先生和他有20多年的交往,朱先生提出以百元现金作抵押,保证限日归还,书主就是不肯。他便请杨的老友出面担保,好说歹说才拿到书,得以抄录存留。

  朱先生对书的爱惜是出了名的,他专门雇蒋连福、严春航和柴爿3名补书匠,常年修补破损、虫蛀、水渍的书籍。他们一年到头粘粘贴贴,修修补补,复原了许多珍贵的典籍。

  除一般藏家注重的经史子集外,朱赞卿还广泛收集名著稿本、读书札记、方志、医书、天文、历算、戏曲、宗教、民俗、音韵、字书、种草莳花等,其中不乏精品。如明正德刻本《姑苏志》、嘉靖刻本《象山县志》等一批方志均为海内孤本或罕见之本;汲古阁影宋钞本《集韵》系影宋钞本中的杰出代表,其价值不下于宋本;《明文案》由于一直被清朝列为禁书,只有两三部抄本传世,且书中有黄宗羲等的点校墨迹,显得弥足珍贵;明白棉纸抄本《三才广志》是我国古代一部最大的私纂类书,学术价值明显;《明史稿》存十二册,经著名学者柳诒徵、沙孟海等考证,确是万斯同手稿……

  偶尔,朱先生也利用自己所藏,校勘、考证自己感兴趣的典籍,用蝇头小楷,作眉批注释。他留下3册《购书日记》,记载着1932年12月到1937年7月近5年的购书来源、书名、版本、书商姓名等细目。

  朱先生一直进行着中国藏书史的研究,收集了许多参考书,并着手编著 《藏书家名称印鉴大辞典》,还请马涯民作了序,可惜后来因“文革”的冲击,未能如愿。

  平时不大声响的朱赞卿,内心却一直在忧虑着别宥斋书籍的归宿问题。京城的朋友都知道他藏品的分量。他到北京办事,转完琉璃厂,朋友们设宴款待,席间有人动员他将书捐到北京来,并许诺全家户口可以落到京城。他淡然一笑,只是摇头。

  越到晚年,书籍的归宿问题越成为老人的困扰。他首先想到身边的人,可转念一想:“予以善本遗之某,某决不能读,则有若无也。予下世后,某或货于人,未必得善价,即得善价矣,仅仅多挥霍数日耳。”思前想后,他做出了一个出乎意料的决定。他把亲属叫到身边: “吾旦暮人也,终当谢也。身后汝曹当为我善处此书,其为我捐赠天一阁,并存不朽,吾愿足矣。”

  对朱赞卿来说,离开了书籍,仿佛就离开了希望。被遣送回原籍的第二年,也就是1967年,老人辞世,享年83岁。

  12年后的初秋,江南即将进入丹桂飘香的季节,宁波文化界迎来一件要事。按照先生的遗愿,天一阁隆重举行朱赞卿先生家属捐献图书文物颁奖仪式,朱氏家属代表、朱赞卿先生的儿媳姚重之宣读了《献书启》,正式将10余万卷古籍捐献给国家,政府颁发了奖状和奖金。这一天是1979年9月1日。

  朱赞卿的名字对天一阁、对中国藏书史来讲,都是可以大书特书的。2008年5月16日—25日,天一阁书画馆,《朱赞卿先生捐赠文物精品展》在他去世41年后,首次以专题形式出现在公众面前。这次走出“深闺”的60件书籍、瓷器、字画等文物,令观者眼界大开,也使人们重新忆起了这位捐赠了众多古籍文物的长者。一册册翻开的古籍上,钤盖着“别宥斋”的朱红印记,几十年过去了,仍很鲜艳。

  其实,他的收藏所折射出的光芒,早已播撒向远方。2007年11月26日至12月1日,天一阁从馆藏的690件明清扇面中,挑选85件精品,在天一阁“云在楼”展出,其中大部分为朱赞卿所捐。后来扇面又到广州、南宁等地展出。

  有道是:千条溪流,终归大海。个人收藏,无论众寡,终将归于社会。藏者享受其过程,存留惠及于后人。  

[上一页] [1] [2]
(责任编辑:杨建)

我要发布

用户:  匿名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狗拼音输入法,中文处理专家>>

新闻 网页 博客 音乐 图片 说吧  
央视质疑29岁市长 邓玉娇失踪 朝鲜军事演习 日本兵赎罪
石首网站被黑 篡改温总讲话 夏日减肥秘方 日本瘦脸法
宋美龄牛奶洗澡 中共卧底结局 慈禧不快乐 侵略中国报告



搜狐博客更多>>

·怀念丁聪:我以为那个老头永远不老
·爱历史|年轻时代的毛泽东(组图)
·曾鹏宇|雷人!我在绝对唱响做评委
·爱历史|1977年华国锋视察大庆油田
·韩浩月|批评余秋雨是侮辱中国人?
·荣林|广州珠海桥事件:被推下的是谁
·朱顺忠|如何把贪官关进笼子里
·张原|杭州飙车案中父亲角色的缺失
·蔡天新|奥数本身并不是坏事(图)
·王攀|副县长之女施暴的卫生巾疑虑

热点标签:章子怡 春运 郭德纲 315 明星代言 何智丽 叶永烈 吴敬琏 暴风雪 于丹 陈晓旭 文化 票价 孔子 房价

说 吧更多>>

相 关 说 吧

朱赞卿 | 朱先生 | 朱鼎煦

说 吧 排 行

茶 余 饭 后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