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重庆10月16日电(记者王晓磊)“昨日漂泊打工,如今生活安稳。”回顾三峡库区移民马江蓉从外出打工到回乡就业的历程,能看出库区产业薄弱到产业发展的变迁。
今年35岁的马江蓉家住重庆市忠县涂井乡友谊村。
移民之前,他的家乡忠县经济不景气,把“打米磨面”的作坊算上也只有100多家中小企业,居民想在本地城镇就业很不容易。马江蓉便和妻子一起,踏上了外出打工之路。
“我南到广州,北到北京,全国几乎都跑遍了。”在外做瓦工的马江蓉说,“那时候活少人多,一个月收入一千来元,两口子加在一起不到两千块。扣去吃、住开销和过年过节返乡的差旅费,一年下来存不到什么钱。而且做瓦工太辛苦,饱一餐、饿一顿,要想在城市安家简直是做梦。”几年漂泊过后,马江蓉和妻子都很想家。
三峡库区二期移民结束后,忠县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就业机会多了起来。闻讯后的马江蓉作出了决定:“回去,可以不再漂泊,孩子也不用做留守儿童。”他和妻子回到了忠县老家,并自学了车工等技术。
2003年,经过破产重组后的忠州水轮机厂招工,马江蓉应聘成功,来到金工车间工作。由于他勤快、技术好,工资一直在稳定增长,现在每个月收入有3000多元。
和移民前相比,一家人生活条件变好了。马江蓉的妻子在家带小孩,工友们戏称她是“全职太太”。移民之前,马江蓉一家人住四五十平方米的房间,现在已在老家盖起了两层小楼。马江蓉说:“家里冰箱、热水器全有,电视机也想换个新的。”
“村里在外打工的,像我这样年纪的人差不多都回来了。现在家乡的企业效益好起来了,只要有技术,想找份满意的工作不难。”马江蓉说,“我现在的收入在厂里只算是中等水平的。将来还应该继续努力,多赚点钱,让家人过得更好些。”
(责任编辑:王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