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5日下午,中共云南省委书记白恩培就全省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有关情况,接受人民日报记者采访。
记者:云南把“促进科学发展,维护边疆安宁,增进民族团结,构建和谐云南”四句话确定为此次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目标,您为什么提出这四句话目标? 白恩培说,这一目标的确定既符合中央的要求,又结合了云南的实际。
“促进科学发展”是中央对全国的要求,也是云南自身发展必须坚持的思想。把这作为一个目标,无疑是非常需要的,也是正确的。不光是现在需要科学发展,而且希望通过这次学习实践活动,能够建立起一种适应科学发展的机制、体制,这是非常重要的。
“维护边疆安宁,增进民族团结”,这就是云南的特点。云南有四千多公里边境线,边境能不能稳定、能不能安宁,涉及到国家的根本利益,涉及到国家安全。作为在云南工作的同志,理所当然要把国家利益放在第一位。这就是“维护边疆安宁”。
“增进民族团结”也是从云南的实际出发。云南是世居少数民族种类最多的省,所以维护民族团结是我们在任何时候都必须高度关注的一项重要工作。所以我们把“增进民族团结”也作为四句话目标里面的重要一条。
另外还想说的一点是,“维护边疆安宁,增进民族团结”,涵盖诸多方面,既包括经济的发展,也包括社会的进步。边境安宁也好,民族团结也好,首先要有经济发展这个物质基础。如果没有这个物质基础,你想边境安宁也安宁不了,你想民族团结也团结不了。社会进步呢,就是社会事业、社会服务能够满足群众的生产生活需要。
“构建和谐云南”,这是第四句话,也是中央的要求,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发展的一个最终目标就是构建和谐社会。我们把“构建和谐云南”作为一个目标,既是中央的要求,又是我们云南的实际。
所以,提这样四句话作为目标,就比较全面地涵盖了我们工作的主要内容,包括禁毒、防艾,包括边疆长廊建设等等。既明确,又好记。我们就确定这四句话作为此次学习实践活动的目标。
我们从各个方面的部署,都是围绕实现这四句话目标来展开的。这里有一个云南的实际情况,就是从三月份到九月份,用半年的时间,围绕科学发展观进行了解放思想的大学习、大讨论。对于我们来说,难题就是怎么样把这一次学习实践活动和已经进行了的大学习、大讨论结合好,使它们能够融为一体,切实做到大学习、大讨论是学习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实践活动是大学习、大讨论的继续,这是比较重要的一件事情。
记者:在认清省情的情况下,云南目前的突出问题是什么? 白恩培说,云南的突出问题就是发展滞后,居民尤其是农民,收入太低,这就是我们的突出问题。所以这次,一方面我们是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另一方面还要学习贯彻落实十七届三中全会的精神,还要把“三农”工作做好,也就是说在中央决定指导下,把“三农”工作在现有基础上做得更好。
我想,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和学习实践活动是相一致的。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非常重要的内容。那么,从云南的实际出发,按照中央十七届三中全会的决定精神,我们到底应该抓什么,应该怎样去进行落实呢?我觉得有这么几条值得我们高度重视:
第一条,就是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土地政策,这是做好“三农”工作的根本,这是基本制度,要长久坚持不变,我觉得这是根本。第二条,要牢牢地记住,改革是加快农业、农村又好又快发展的动力。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发展经验证明,只有改革才能解决发展中的困难,我们遇到的困难也只有在改革中才能够解决。
第三条,不断增加农民的收入,是学习贯彻好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的根本。不断增加农民收入是农村一切工作的立足点、出发点。因为云南的农民人均纯收入太低,全国4100多块钱,云南只有2600多块钱,所以这个是根本。
第四条,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民基本生产生活条件,是做好“三农”工作、贯彻落实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的基础。我们云南的基础设施建设,尽管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有了很大改善,但是和经济社会发展相比,和小康目标相比,依然有较大的差距。老百姓的生产生活条件也非常脆弱。中央决定要求通乡的道路要全部实现油路或者水泥路,但是我们还有60%没做到,行政村通公路那就更差。所以过去讲,“要想富先修路”,就是讲基础设施对致富发展的重要。所以我们要继续坚持我们过去提出的“扎扎实实打基础”,一个是基础设施,一个是基本生产生活条件。比如像我们常年耕种的六千九百多万亩耕地,三分之二都是靠天吃饭,没有水利条件,这就是生产条件有差距,特别脆弱,所以我们就要把基础设施和基本生产生活条件改善作为基础。
还有一条就是,推进产业发展是解决“三农”问题、贯彻落实好决定精神的关键。决定里面讲要发展现代农业。对我们云南来说,现代农业是什么?一方面是要按照现代农业的要求,周全做好产前、产中、产后这一系列服务,另一方面就是加快社会事业发展,提供完善的社会公共服务。决定里面讲,要打破二元结构,要城乡统筹,对云南这样一个边疆、民族、发展相对滞后的省而言,这应该是一个长远的目标,短期内难以实现,但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朝这个方向走。
最后一条,就是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这是贯彻落实决定精神、使“三农”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保证。我们党的各项方针政策需要我们广大的基层干部去贯彻执行,千千万万的老百姓需要我们的基层干部去动员、去组织。有没有一个坚强的基层组织,有没有一支过硬的适应形势发展需要的基层干部队伍,这是至关重要的。所以我们也要按照决定的要求,按照十七大的精神,抓好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为各项事业的发展,为实现刚才讲的我们的四项目标提供坚实的组织保证。
记者:近几年来,从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到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紧接着云南省的解放思想大讨论,现在又是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有的干部会觉得活动太多,容易庸俗化。那么,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过程中,怎么来消除这些干部的困惑?站在一个新的角度,又该如何认识这次的学习实践活动呢? 白恩培: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也是一个需要长时间来解决的问题。我觉得科学发展观,它既是一种世界观,也是一种方法论,也是对发展规律认识的新的境界。能不能够把科学发展观作为一种理想信念来追求,能不能够把科学发展观作为一种世界观、一种价值追求,这和贯彻执行者的世界观、人生观是密切关联的。
因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这和我们党的宗旨——全心全心为人民服务以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要求的“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一致的。如果说你没有解决好世界观的问题,没有解决好“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问题,没有解决好“当领导是为了什么”的问题,那你就一定不会做到对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是自觉的,也就不会去追求科学发展观的新境界,就会很肤浅地认为这仅仅是一个标语口号,认为过去是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现在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是不是一个新的领导集体就一定要提什么新的口号。这就是庸俗的理解,这就是没有看到科学发展观的理论价值,没有看到它在我们党、我们国家发展历史上的重要地位,没有看到它的指导意义。
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作为我们党的一种指导思想,一定是一种科学的指导思想,不是一时一世的,应该是一个长远的发展的指导思想。
所以,我想,如果大家把这个问题解决掉,就不会觉得厌倦了,就不会觉得说“此前已经搞过(类似的活动),现在还要再来搞就有点形式主义了”,就会觉得自己的思想认识和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还相差甚远。
科学发展观的内涵相当丰富,只能随着不断的实践来加深我们的理解,加深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才能知道我们的思想认识和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还相差甚远。
如果一个干部没有执政为民的信念,就是为了搞一点形式主义、表面文章,就是为了搞一点非常明显的政绩,那他就不会喜欢这个科学发展观,也不会把科学发展观当作一个信仰。
所以我说,对干部进行理想信念教育是一个长期的任务、艰巨的任务。只有这个问题解决了,其他问题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另一方面,如果我们的宣传教育工作做好了,这样的疑虑也就少了。
记者:有的干部私下议论说,“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还没理解透彻,又来一个科学发展观。党的指导思想太多了,却没给大家留下什么深刻印象。现在一搞科学发展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好象就不受重视了,不知道白书记怎么看?另一个问题是,有些人还是没搞清楚,科学发展观到底有什么用? 白恩培说,中央老讲,科学发展观是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一脉相承的,这个话是有道理的。不能把它们割裂开,更不能把它们对立起来。
邓小平理论内容很丰富,特别经典的论述是“发展就是硬道理”。从理论上说,邓小平解决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么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我自己理解这是邓小平理论的核心。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解决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么样建设这个党”的问题。邓小平理论也好,“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也好,都把发展作为最硬的道理。“三个代表”第一个代表就是代表先进生产力嘛,要求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嘛。讲发展,但是都没有解决怎么发展的问题。科学发展观正是在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这个前提下,告诉我们应该怎么发展,这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都经历了从改革开放初期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制度体系不断完善的全过程,发展到十六大前夕,好多事情困惑着我们:地区差距越来越大,城乡差距越来越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越来越不协调……那时候在社会上就已经非常突出了,几乎要形成一些影响社会稳定的问题了。这时候中央提科学发展观,提“五个统筹”,就是要来解决这些问题。实际上,“五个统筹”就是加强落后地区的发展、加强乡村的发展,加强教育卫生,加强国内经济的需求拉动,再一个就是注意环保、注意生态,建设生态友好型,就是解决这些问题。
实际上,在过去的发展中,我们对这些问题重视得不是很够。有些人把它们割裂开,把它们对立起来,这样的理解都是错误的。再一个,你只要认识到科学发展观的丰富内涵,你就知道你工作中的差距是什么,一个地方、一个区域的差距是什么。
前一段时间,我们发布了阳宗海污染的情况以及治理污染的一些措施,这就很值得我们总结。一个小小的企业,污染了一片湖面。砷的含量超过了五类标准。它带来的损失有多大?最后我们不得不采取“三禁”(禁止饮用水,禁止捕捞,禁止游泳)。我们付出的代价是很大很大的。我没来得及算账,我也不知道这个企业为社会到底做了多少贡献,给财政提供了多少收入,但是它带来的危害远远大于它所做出的贡献,这就是没有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去做。有些地方、有些部门没有处理好发展和环境保护、和生态的关系。
我们总是讲,发展要和生态环境的可承受能力相一致,坚决不能走“先发展后治理”的老路,但是有些同志就认识不到这一点,片面追求眼前的速度,追求产值,追求财政增收,结果造成了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这就是没有提到很高的程度上来认识。
如果细想,就会觉得,我们距离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还很远很远,差距还很大很大。我们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责任编辑:王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