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过危机:一个基金经理的生死感悟
本报记者 朱益民
2008年8月伊始,已跌得几近腰斩的A股陷入新一轮加速下跌。
在8月1日至10月16日短短49个交易日内,以沪深300为代表的大盘蓝筹股以平均35.09%的跌幅,引领整个市场走进更加“跌跌不休”的泥潭。
这段时间恰是8月初成立的工银瑞信大盘蓝筹基金的建仓期,这对基金经理陈守红来说无疑是眼光、胆识与投资心态的一次重大考验。
相对中国基金经理高度年轻化和投资经验普遍不足的现状,凭借管理巨田基础行业基金获得晨星全部配置型基金排名第二、2007年中国平衡混合型开放式基金最优表现奖的陈守红显然不是人们通常所说的“菜鸟”。但市场对任何人的历史成绩与光环都不会买账,只要是新的一轮投资,既往所有的业绩都会一笔勾销。
在本轮考验中,陈守红管理的工银瑞信大盘蓝筹于9月30日前还保持着正收益率、今年以来股票型基金收益率排名第一的佳绩。但到了10月10日,在市场持续暴跌的冲击下,其基金单位净值已开始跌破面值,变成0.997元。
尽管工银瑞信大盘蓝筹已经跌破了面值,但0.3%的净值下跌相比市场平均超三成的暴跌,这对于陈守红来说,无异于躲过一次劫难。目前最大的问题是,股市下跌依然没有止步迹象且有加剧恶化的趋势。
如何面对危局?这对所有基金经理都是一个严峻的抉择。
活着度过熊市
工银瑞信大盘蓝筹基金近期跑赢大盘并没有让陈守红感到有多么兴奋,相反,他认为这是在一定程度上沾了发行档期的光。
该基金于8月初成立,当时上证指数已经跌到了2800点附近。对陈守红来说,市场进入熊市已经无须再做判断,只需要判断此后是买入还是等待,或许这就是他认为自己沾光的原因吧。
那么,工银瑞信大盘蓝筹的抗跌表现完全拜发行档期所赐吗?
按通常建仓策略,在众多股票跌得面目全非、股价至少表面看已显得相当有吸引力的情况下重仓杀入,即使指数继续下跌,也很难跑输基准。而空仓或轻仓,则面临着市场一旦见底或反弹,基金业绩有被迅速拉下而排名殿后的风险。
然而,在证券市场摸爬滚打11年的陈守红却坚决选择了轻仓策略,难道他认为当时的市场点位还不够低吗?
对此,陈守红表示:“2800点是底还是1800点是底,那是算命先生或者女巫的工作,和投资本身根本没有任何关系。投资者主动对市场做底部判断是很愚蠢,也是很危险的。”他认为,投资始终是针对事件发生的概率做出判断,尊重大概率事件是唯一能做的事情。
“我无法判断市场的底在哪里,但我知道目前是熊市,这是大概率事件。在内外宏观经济状况仍不乐观的情况下,市场底部到与不到我不知道,但至少我知道底部还没有确认,市场依然处在左边,这也是大概率事件。既然如此,剩下的事情其实就很简单了,耐心再耐心地等是唯一能做的事,等待市场为你确认底部后再投入大兵团作战并不为迟。”他说。
陈守红强调,卖在左边、买在右边为其投资的一贯原则。目前的熊市其实是买好股票的好时机,但是买在左边还是买在右边还是截然不同,这个取决于你对风险的容忍程度与控制能力。这样虽然无法做出那种卖在顶部买在底部的花哨表演,但却能实实在在地为持有人回避掉绝大多数潜在的风险。
越俎代庖去判断市场底部并主动“买套”的行为,实际是把自己的资产暴露在风险中,类似彼得·林奇说的,是在尝试接一把正在下落的刀,风险是显而易见的。尽管投资大师的箴言谁都知道,但迫于排名压力的中国基金经理们还是在极端恶劣的熊市中频繁短线进出、波段操作,以期尽可能取得好的业绩表现。
那么,工银瑞信大盘蓝筹基金净值表现抗跌,作为陈守红是否也暗中采取了类似投资策略?他对此一口否认。在他看来,拿着钱买股票是最容易的事,能拿着钱不买则需要相当的定力与经验。证券市场最大的特征就是不确定性。在这种特征的市场中,机会的背面就是风险,必须学会适当“偷懒”,尽量少做判断少做动作是非常重要的。那种不顾市场大环境,对每一个可能的机会都锱铢必较的“勤奋”行为,与其说是投资,不如说是一种代价昂贵的娱乐和消遣。
谈到此处,陈守红举出了前年他登珠穆朗玛峰时,因身体不适从前进营地铩羽而归的例子。
从人类首次登顶珠峰到2004年,全世界总共有2249人登顶珠峰,死亡人数为186人,死亡率高达8.27%。珠峰每年攀登的最佳时间段只有2个,即4-6月和9-10月。如果选择在7-8月雨季或者11月至次年3月的大风季节登珠峰,活着回来的几率是相当低的。
“做投资和登山没有根本的区别。”陈守红说,山总在那里,你要先保证自己活着。
在陈守红看来,目前的A股市场并非跌得不够,讨论跌了多少是个伪命题。这就如同非洲草原的旱季,旱其实已经是够旱了,但各项环境条件似乎尚不足以促成一个雨季的到来。这个时候,如何活着熬过旱季是唯一需要考虑的事情。
“任何一个领域都会有天才,我不会去嫉妒他们。我喜欢下围棋,但却绝不会妒忌李昌镐。我相信这个证券市场肯定存在能在牛市大赚,在熊市也一样赚大钱的天才,但我不是。在我看来,在熊市里想着怎么去赚钱是一种罪过,因为赚钱意味着你曾不顾大气候做过一些危险的高难度动作,而且未来可能继续做类似动作。”
尽管这个道理并不难懂,但为客户赚钱毕竟是基金经理天经地义的义务和责任。在熊市趋势至今没有结束迹象的情形下,陈守红和他的大盘蓝筹基金如何能够让客户赚到钱呢?
投资是时间艺术
2008年是中国股市失落、伤心的一年,无论垃圾股还是蓝筹股,股价基本都被腰斩。许多信奉长期持有、价值投资的机构同样损失惨重,长期投资在中国市场上再次受到了严峻挑战。
“你还相信价值投资或者长期投资吗?”记者不留情面地质疑道。
“呵呵,这都是时间惹的祸。”陈守红俏皮一笑。
在他看来,投资是一门关于时间的艺术。与好的企业站在一起,与时间站在一起,让好的企业为你创造平均利润,让时间的复利把平均利润放大,这就是投资。
所谓的价值投资,可以简单理解为买好的企业,如果是在具有相当安全边际的情形下买好的企业则更具备了价值投资的实质。好的企业最大的优势在于,它能够凭借领先的技术水平、行业地位、优秀的管理能力等,最大限度地抵御各种行业自身乃至宏观经济的冲击而活下来。而只要能活得久,至少创造出平均利润应是情理之中的。
考虑到世界500强企业的平均寿命达到40年,这种长期存活的能力无疑是价值投资的必要条件。一旦这种长期创造平均利润的能力是确定的,我们需要做的只是尽量让具备这种能力的对象,在组合中发酵的时间长一些,而不要轻易人为终止这种发酵进程,这就是所谓的长期投资。
何时精准地主动终止这种发酵过程,这就是时间的拿捏艺术!
换句话说,投资过程中大多数工作不是由投资者自己,而是由时间来完成的——发酵有个过程,这是自然规律。任何压榨时间,试图在短期内获取暴利的行为都是把自己暴露在风险中,都是对时间的亵渎,因而最终必然受到时间的惩罚。而那些敢于忽视时间,敢于追求长期平均利润的人才是真正聪明的人。
陈守红对王石《道路与梦想》一书中“万科不做利润率超过25%的项目”这句话,感触颇深。他认为,这才是安全、稳定且可复制的长期利润率,与做投资如出一辙。
对于市场追捧的一些动辄五六年甚至十年里每年保持100%左右利润率的“股神”,陈守红持保留态度。他反问:“这种不与时间为友的故事,你信吗?”
陈守红说,任何被视为奇迹的事物,必定难以延续,因为那来自一个超越了常规的历程。偶然幸运身处其中的人因此获得巨大利益,那是幸运而非能力。而且,未来每每不可能摆脱那些让他们终身难忘的际遇,他们相信那就是命运,希望每次都能鸿运高照,每次都能侥幸胜出,最后,所有的荣光往往枯萎在自己的光环中。
现在很多投资者把长期投资简单机械地等同于长期持股这一路径。买股票就是为了卖,再好的企业,买入后试图以白头偕老的婚姻态度对待,都是一种与投资无关的浪漫主义。一旦我们发现组合中的对象,已经不是在发酵而是在腐败,卖出是必然的。
即使是价值投资集大成者巴菲特,也不是简单地长期持股。他在上世纪60年代末和80年代末两次清空了全部仓位。
陈守红认为,即使是美国,遵循僵化的“长期投资”也存在问题。如果你在上世纪60年代末买入美国股票并持有到1980年,你的回报率基本是零。如果你在2000年买入美国股票,到2008年你的回报基本也是零。
最令人沮丧的例子是日本股市。日经225指数自1989年底创出38957点的高点后一路下跌,一直跌到2003年5月最低7603点,一直跌了整整13年,跌幅81%。即使到目前,指数也刚回到13000点左右,离38957的高点还相当遥远,而18年已经过去了。
“在类似日本那样的市场中做机械的长期持股,你肯定会崩溃的。”陈守红劝诫那些把长期投资等同于长期机械持股的投资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