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上海频道周晓东10月17日报道:上海口岸是经国务院批准的全国最大、最早对外开放的口岸之一,享有"中国第一海空港"的美誉。上海出入境边防检查总站成立于1998年,负责上海口岸的出入境人员和交通运输工具的边防检查任务。
十年的历练,上海边检人走了一条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的改革之路。
2007年,上海出入境边防检查总站共查验出入境人员1950余万人次,是1998年的4.9倍。上海空港口岸年出入境人数连续9年位居全国空港第一。十年来,上海边检总站共查验出入境人员11328万余人次,位居全国第一。其中,查验外籍旅客量占全国总量的四分之一以上,位居全国第一。检查出入境飞机74万余架次,位居全国第一。检查国际航行船舶177309艘次,检查沪港列车1553列次。
职业改革传承光辉烙印 五十载沧桑巨变,半个世纪春华秋实。1952年1月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华东军政委员会在上海组建了"上海边防检查站",负责上海口岸的边防检查工作,结束了上海"有边无防"的历史。此后的四十余年里,金山、吴淞、外高桥、虹桥边检站相继建立。
弹指一挥间,历史迎来新的契机。1998年7月1日,根据国务院有关批复精神,上海出入境边防检查总站正式成立,副厅级建制,直属公安部领导,所有人员均由现役军人转为职业制人民警察,上海边检队伍由此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原先部队中传承下来的大局意识和责任感使上海边检人一如既往地将自己的全部热情,投入到了新的岗位中。光阴流转,白驹过隙,带着国门卫士的光辉烙印,短短十年间,上海边检总站相继成立了浦东边检站、铁路边检站和洋山边检站,总站下属的边检站从转制前的五个,增加到了八个。勤务辖区覆盖浦东、虹桥两个国际机场、上海铁路站和上海港105个码头、429个泊位。海港执勤岸线长达470华里。
艰苦奋斗迈开创业步伐 踏着历史的足迹,迈开奋进的步伐。十年的路有多长,上海边检人不畏困难,艰苦创业的步伐就有多远。
1999年,浦东机场一期工程竣工时,设计年客流量为2000万人次,其中,设计年国际客流量为450万人次。实际上,到了2004年,浦东机场年国际客流量就达到了1200余万人次,突破设计年客流量近3倍。面临形势和压力,上海边检总站不断探索求突破,积极联系有关方面,扩建了旅客候检区域。围绕自身挖掘潜力,最大限度地盘活现有警力应对重大边检安保任务。2001年10月,上海边检总站全警奋战,不辱使命,圆满完成了举世瞩目的APEC会议的边检安保任务。2002年10月,上海边检总站又迎来了职改以来边检勤务上的一次重大调整。为了适应航空枢纽港建设需要,原虹桥国际机场起降的国际、港澳航班全部东移至新建成的浦东国际机场。边检总站在上级的指导下,反复酝酿,周密制订了一整套实施方案,确保了东移后边检工作的顺利交接。2003年1月26日,随着首架台商春节包机飞越台湾海峡抵达浦东机场,五十多年来两岸直航的坚冰,在这一刻将被打破。作为这一历史性时刻的经历者,上海边检人承担了此次台商包机的边防检查任务。面对全新的挑战,上海边检总站在上级的指导下,再次圆满完成了任务,并得到了国台办、公安部出入境管理局以及市领导的充分肯定。至今,上海边检总站已经检查台商包机388架次,为81800余人次提供了优质高效的通关服务。
近年来,上海边检总站一直以提升服务水平为中心,坚持通关效率,坚持严密管控,为一次次艰巨任务交出了满意答卷。先后出色完成了世界《财富》论坛上海年会、上海合作组织峰会、第35届亚行年会、第12届特殊奥林匹克运动会、北京奥运会等一系列重大国际会议和活动的入出境边防检查任务,为国家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在APEC会议及上海合作组织峰会期间,上海边检总站分别被公安部授予集体二等功。
科技强警打造口岸精兵 十年的腾飞,离不开科技的翅膀。上海边检总站坚持"科技强警",不断加大科技装备投入。职改以来总站共投入科技经费达7000余万元。为基层配发计算机2000余台,执勤车辆近200辆。基层一线装备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文检仪,大大提高伪假证件识别的技术含量和鉴别能力。空港边检站根据旅客流量分析系统,科学布警,确保了人员大进大出形势下,出入境边防检查任务的顺利完成。海港边检站、铁路边检站加强和规范了"数字勤务"的建设,通过"电视监控+机动巡查+限定区域"的立体化勤务管理模式,进一步增强了对口岸出入境活动的管理和控制能力;合作研发的边检证件信息查询系统软件,填补了我国边检系统护照证件查询领域的空白。
对于科技强警,外高桥边检站民警陈健有着深刻的印象"我是最早开着警车在码头巡逻的民警之一!",他无不自豪地回忆道,"记得第一次开着警车在码头巡查的时候,好多外国船员都出来看我们,在他们眼里,中国边检警察都是靠步行、骑自行车在码头巡查的。现在我们边检的条件越来越好,每个海港口岸都启用了电子监控设备的,彻底改变了20世纪90年代初"一船一岗"的国际航行船舶监护模式。我们作为亲历者,也由衷地为我们这份职业而感到自豪!"
上海边检人攀登科技高峰的步伐一直没有停息,2006年3月,上海边检总站在口岸全面启用了公安部"金盾工程"项目"梅沙系统",使上海边检工作的信息化程度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通过这套功能强大的核心指挥系统优化了总站、边检站两级执勤处置模式,在全国边检机关中率先实现了海陆空口岸的联合执勤,精心编织了一张纵横交错的口岸管控网络。十年来,总站共查获偷渡案件4600余起,6000余人次,接收处理遣返人员3万余人次。"科技强警"力度的不断加大真正提高了上海边检队伍的战斗力。
苦练内功强化民警素质 十年变革,沧海桑田。收获,并不仅仅在于技术设备的革新,人员素质的提高,才是十年职改最大的财富,是边检事业蓬勃发展的源泉。
十年来,上海边检总站始终坚持开展以素质教育为主的民警培训计划、基层科队正规化达标活动以及多种形式的岗位练兵,极大程度地提高了队伍的整体素质与业务技能,目前已经实现了民警100%大专以上学历,35个基层科队全部实现正规化达标。自1998年转制以来,总站从地方招录了千余名有志于边检事业的大学生充实队伍,不断优化队伍素质结构。对于大学生民警这支队伍中的生力军,总站注重开展职业导航,大力培养职业精神和奉献意识,在组织的培养和自身的努力下,许多人成长为了岗位上的业务骨干。近年来,上海边检总站先后输送了7名民警参加联合国维和任务。多次组织业务专家赴海外进行业务讲学。先后有200余个集体和1500余名民警受到各级各类表彰。队伍中涌现出了全国特级优秀人民警察聂仁东、上海市三八红旗手陈佩红等一大批先进典型,奋战在口岸一线的反偷渡专家蜚声海内外。
锐意进取历练奋进之师 十年一剑,十年图变,上海边检人坚持与时俱进,他们在上级的支持和指导下,在全国边防系统及九边检总站中开创了一次又一次的先河,实现了一次又一次的率先。
1999年1月,吴淞边检站启用电子监控设备,彻底改变了我国 "一船一岗"的国际航行船舶监护模式。
2000年1月1日,对部分国家实行48小时过境免签政策,进一步简化了过境旅客的通关手续。
2001年8月,在全国率先设立了"中国公民入境通道",极大地增强了中国公民的荣誉感。
2006年9月,启动了配套商品房"宝景苑"工程,彻底解决了总站一千多名无房民警的住房困难。
2008年5月,首创了检查员等级制度,为促进队伍持续发展和提高边检服务水平提供了新的机制保障。
2008年,总站向社会公开招聘的文职人员走上工作岗位,以文职人员担任辅助工作的形势置换出一线民警,大胆走出了一条我国边检机关盘活警力的全新之路。
凤凰涅磐是境界的升华,历史的再现是顺应形势的发展。2007年9月29日,虹桥机场国际航班在温家宝总理的关心下正式复航,开辟日韩航线8条,虹桥边检站民警再次履行为祖国把守国门的职责,他们用全新的服务理念让这座有着44年历史的边检站焕发出新的生机。浦东的T2航站楼业已建成,设计年吞吐国内外旅客6000万人次,一流的环境设施打造出了上海空中门户的新地标。边防检查设施更加完善和人性化,新增边检验证通道达到144条,预计到2010年国际旅客量将达2700余万人次。
上海边检总站杨祥大总站长在回顾上海边检职改十年的风雨历程时,这样评价这支队伍:"转制十年,不仅仅是硬件设施上的变化,更重要的,是我们上海边检人精神面貌的变化,是我们这支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这里面有继承,也有发展,继承了部队坚韧的传统,对于服务的认识又有了新的发展,这可以说是我们上海边检人的职业特色和精神。十年磨一剑,今天,我们有了一支能打硬仗的队伍,一支充满荣誉感和责任感的队伍,这样一支队伍,是我们迎接一切挑战、打胜硬仗的保证!"
随着上海"四个率先"、"四个中心"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历史对于边检工作的水平和效率提出了全新的要求。2008年,上海边检总站在上级的带领下,圆满完成了北京奥运会的边检安保任务。2010年,上海世博会已创下参展国家数量之最,将吸引2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7000余万海内外游客参观。肩负着展示中华文明,迎接四海来宾的光荣使命。上海边检总站正按照公安部的总体部署,朝着打造国内最优秀的行政执法队伍,服务水平进入世界先进行列的工作目标大步迈进! (来源:新华网上海频道)
(责任编辑:刘晓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