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届环境与发展中国(国际)论坛暨第三届中华环保民间组织可持续发展年会新闻发布会最近在北京举行。中华环保联合会副主席兼秘书长秘书长曾晓东、副秘书长李恒远、冯晓星、中国社科院中国循环经济与环境评估预测研究中心主任齐建国出席新闻发布会,并就公众关心的问题回答了记者提问。
据曾晓东介绍,由于政府的大力扶植,近几年我国环保民间组织(NGO)取得了快速发展,“2005年为2758个,2007年达到3700多家”。NGO已经成为环保中一支不可忽视的社会力量,将逐渐发展成为国家、企业之后重要的第三方力量。在加强公众参与,实行低碳经济方面,NGO肩负着宣传、教育、监督、建言四大责任。
首先,要宣传低碳经济的重要性。由于资源能源的有限性,走低碳经济之路是各国未来的必然选择。如何改变能源结构、提高能源利用率、进一步使用新型能源等内容,是今后我国民间环保组织宣传的重点;NGO还要教育人们认识到气候变化与人们日常生活的关系,每个人的举动都可能影响地球未来气候变化的趋势;在推动政府落实环保政策,监督企业更多地关注环保等方面,NGO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另外,NGO还为政府提供环境决策建议、向公众发出环境倡议。
“少开一天车、空调不低于26℃等活动都是由民间环保组织最先发起的”,曾晓东说,“环保NGO组织在最近十年成为中国最为活跃、最有影响的一种民间组织”。
作为环保民间组织中最有活力的一支队伍,高校环保社团的发展问题受到关注。由于大学生志愿者流动性大、课业压力较重,高校环保社团存在着“传承性差,遇到好的带头人则发展红火,否则趋向没落”、“发展不平衡,学校领导重视则好,不重视则无发展”、“经费来源有限,有设想无行动”等问题。
对此,中国社科院中国循环经济与环境评估预测研究中心主任齐建国建议,一要加强扶植,目前已设立了“在校大学生环保社团(志愿者)环保公益项目小额资助基金”等项目,对大学生环保社团组织的优秀项目予以资助;同时要加强引导,引导高效环保社团从校园做起,从自我做起,倡导开展“如何建设资源节约型校园”等活动,从自我、身边的小事开始环保,并把这种习惯培养下来,带到社会上,为社会种下环保意识的种子;相关部门还要加强与各高校领导的联系,引导其重视环保社团的发展,为高校环保社团发展制定长远规划。
“大学生是充满激情和活力的,其环保热情也是非常高涨的,如果善加引导,必将成为民间环保组织中的一支生力军。”曾晓东对高校环保社团的发展充满信心。
环境与发展中国(国际)论坛是由国家环保总局主办、中华环保联合会承办的年度性环境领域高层品牌论坛。第四届论坛将于10月18日至19日在北京举行,以“关注气候变化、推进节能减排、防治大气污染、促进国际合作”为主题,主要探讨气候变化及大气污染等相关问题。
曾晓东介绍,之所以选择气候问题为论坛主题,主要是因为一方面中国面临着比较严重的大气污染问题,而全球气候变化与大气污染密切相关。中国政府为治理大气污染、缓解气候变化采取了很多措施,但国际社会对此存在一些误解,希望借此次论坛的举办向世界展示中国政府所作出的切实努力;同时,全球变暖是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问题,各国间的协同努力是必不可少的,此次论坛可以为国内外关心环保的人士搭建交流的平台,学习借鉴国内、国际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方法。
(责任编辑:郑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