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外交部新闻发布会的发布台上,人们总是能看到那些熟悉的面孔。他们或幽默、或亲切、或严肃,面对各国媒体侃侃而谈,通过发布台向世界宣示中国政府的态度和立场。不过,不是很多人能够了解发言人背后的艰辛,以及应对记者需要掌握的高超外交艺术。
发言人制度建立与改革开放同步 金桂华大使曾经也是发布台上众多熟悉面孔中的一个。他用丰富的经历,向本报记者讲述了发言人背后的故事。
上世纪八十年代前,中国还没有定型的发言人制度。到今天,中国各个部门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发言人制度。从过去发言人“空名空衔”到今天的“实名实衔”;从发布会上由发言人只发布不答问,到今天既发布又答记者问;从过去偶尔发布,到现在定期、频繁地发布,发言人制度的发展演变,其实同中国改革开放同步。
第一位发言人:钱其琛 第一次发布会:三句话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伴随着国家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国外交政策和实践也在进行调整。这个调整也涉及到外交部发言人的工作,当时外交部新闻司已经开始考虑建立发言人制度的问题。不过,催生这个制度的却是一个偶发事件。
1982年3月24日,苏联领导人勃列日涅夫发表了长篇讲话。这次讲话虽然仍是对中国进行攻击,但他在言谈话语中,明确承认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强调了中国对台湾拥有主权,愿意改善同中国的关系。
邓小平同志看了这个讲话后非常重视,马上打电话给外交部,指示立即对这个讲话做出反应。
当时,外交部第一次指定由新闻司司长钱其琛作为发言人进行发布。在勃列日涅夫讲话两天以后,外交部的新闻发布会在北京东四旧址的主楼门厅举行。这是一次不设座位的新闻发布会。中外记者里三层外三层围住了钱其琛同志。
当时,钱其琛同志只讲了三句话:“我们注意到了3月24日苏联勃列日涅夫主席在塔什干发表的关于中苏关系的讲话;我们坚决拒绝讲话中对中国的攻击;在中苏两国关系中,我们重视的是苏联的实际行动。”
这三句话在国际上引起了不小的震动。外电评论称,中国的表态预示着对抗三十多年的中苏关系有可能发生变化,世界格局将由此改观。外交部以此作为契机,建立了发言人制度。
发布会内容日益充实 发言人队伍日益壮大 以此为契机,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制度在事实上正式建立,起初是每两周举行一次新闻发布会,后来发展成为每周一次。到金桂华1988年至1991年间任发言人时,已经发展为每周两次,直到现在。
刚开始的时候,发言人在发布会只发布不答记者问,后来发展为每个月第一周既发布又答问,再后来发展为每个月第一周、第三周既发布又答问,从1988年开始实行每次发布会上既发布又答问。
二十多年间,一批又一批发言人出现在发布台前。现在的刘建超等同志已是外交部发言人的第十批,李肇星、金桂华等人是第四批。
也曾临阵磨枪 也曾家中预演 在金桂华三年半的发言人生涯中,他自己主持的发布会有几十次。最让他难忘的是第一次主持发布会前,金桂华临阵磨枪,为自己的第一次做足了准备。
发布会前的星期日,金桂华在家里举办了一场“家庭新闻发布会”。金夫人扮演起外国记者,频频向他发问,其中不乏“尖锐”的问题。他有板有眼地按照外交部的官方口径一一作答。如果觉得回答不甚理想,他就不厌其烦地一遍遍重来。(杨丽明)
金桂华,1935年生。曾任外交部发言人,中国驻马来西亚、文莱、泰国大使,中国人民外交学会副会长,亚太安全合作理事会中国委员会副会长。 (来源:中国青年报)
(责任编辑:rongzh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