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奥巴马多次告诫其拥趸不能自满,但他已开始提前谋划自己的白宫生涯。新华/路透
图
形势一片大好的美国民主党候选人奥巴马已经开始筹划他的白宫生涯。据《星期日泰晤士报》报道,知情者透露,奥巴马眼下正考虑在11月4日赢得美国总统大选后组建一个“明星内阁”,带领美国闯过这场自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时期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危机。这批史无前例的强大幕僚将包括4年前惜败于布什总统的参议员约翰·克里、克林顿内阁时期的财政部长拉里·萨默斯,甚至还有初选中惨遭淘汰的前第一夫人希拉里。
盖洛普民意调查所18日公布的最新民调结果显示,奥巴马领先对手8个百分点。当天,奥巴马和麦凯恩均前往“摇摆州”拉选票,围绕税收问题唇枪舌剑,相互攻讦。
鲍威尔或成特使 奥巴马的团队中拥有众多既有声望又很亲密的国内国际政策顾问,他们都愿意跟随这位可能是美国首位黑人总统的男子入主白宫。不过,也有人向奥巴马谏言,建议他拉拢一些更为“重量级”的人士入阁,这样更利于国家在危急时刻重获信心。
“传递这样的信号很重要,”一名奥巴马顾问说道,“新总统资历尚浅,而我们面临的局面又如此糟糕,在新内阁中起用这样一些(有人气的)人士将在全世界获得赞许。”47岁的奥巴马一直向他的支持者发出警告说,选举远未结束。不过,如果奥巴马真的当上了美国总统,一大批大名鼎鼎的姓氏可供他挑选入阁。
事实上,不少政界明星都已经暗示,愿意在奥巴马获得胜利后为之效力,其中不乏两党名流。譬如,2004年与现任总统布什在大选中一决雌雄的民主党参议员约翰·克里就有望坐上国务卿的位置,还有克林顿内阁时期的财政部长拉里·萨默斯以及共和党参议员哈格尔,后者可能出任奥巴马新政府的国防部长。
北京时间昨天晚上,美国历史上首位黑人国务卿鲍威尔出现在美国旗舰性的政治电视新闻节目《会见媒体》,他在节目中宣布支持奥巴马,并盛赞后者“既有风格又有内涵”。“奥巴马显示了他的沉稳以及智慧的力量,”鲍威尔说,“他的决断力会给我们带来诸多益处。”由于在伊拉克战争问题上饱受批评,鲍威尔或许难以重返新内阁,但作为特使前往海外的可能性仍存在。过去很长时间以来,奥巴马定期就外交政策和军事问题咨询鲍威尔,他在去年曾说:“对于愿意效劳的人,我一直敞开怀抱。”
共和党大佬贴身陪伴 在上周与麦凯恩的辩论中,奥巴马曾暗示称将在自己的政府中启动“两党制”,并提到了共和党参议员中深受他敬重的两人——议员鲁格(两人曾合作制订反核武扩散议案),以及北约前任指挥官琼斯。
“这些人助我形成了自己的观念,不论他们是民主党人还是共和党人,都将在白宫中伴我左右。”奥巴马说。
上周,《华尔街日报》警告说即将上演的大选可能会是“一场慷慨的超多支持率演出”,民主党可能赢得参议院中的60%席位,从而拥有通过一切法案的权力。“尽管我们怀疑大多数美国人已经意识到这一点,但这仍将成为美国历史上最深刻的政治和意识形态的转变之一。自由主义者将主宰整个政府,这样的事自1965年或是1933年以来从来还没发生过。”《华尔街日报》评论道。
克林顿政府时期政策顾问高尔斯顿说:“我认为奥巴马不会给予共和党人太多实质性的权力。”
希拉里出任卫生部长? 就在距离美国大选最终投票日还有约2周多的时间,一些共和党的重要人物开始怀疑麦凯恩注定将失败。白宫高级官员皮特·威尔纳说:“奥巴马竞选团队很可怕。他们筹集到了很
多很多的资金,并把这些钱使用得当。我不认为竞争已经结束,不过我一直认为奥巴马会赢。我是名现实主义者,我看得懂民意调查、选举地图,知道下一任总统是谁。”
奥巴马的竞选主管戴维·普罗法非常自信地认为,在共和党的传统优势州维吉尼亚和科罗拉多,奥巴马已经占据了强大的优势。即使在佛罗里达和俄亥俄败给麦凯恩,奥巴马也已
有足够的票数登上总统宝座。
一直困扰奥巴马的一个问题是,如何在政府中给曾经的党内竞争对手希拉里安排一个合适的位置?她曾帮助奥巴马获得“摇摆”妇女和蓝领工人的支持。就在上周,希拉里表示,她再度竞选总统的可能“几乎为零”,克林顿则补充道:“有一句俗话是:种在哪里,就在那里开花。”
奥巴马核心集团成员相信,希拉里可能会想要接受卫生部长一职。“这种可能性很大。希拉里参议员作为卫生部长将非常棒。”国会议员、奥巴马坚定支持者墨菲说。
解决好经济问题将是奥巴马面临的最大挑战。“他必须勇敢地采取一些行动,许多挑战都将是心理上的。”奥巴马的一位顾问说道。前美联储主席沃克尔是奥巴马新内阁中的财政部长人选之一,二十世纪80年代,他曾将通货膨胀掌控得当。不过,沃克尔今年已经81岁,年龄成为最大的拦路虎。有支持者建议,由沃克尔出山监督制订金融救援一揽子协定。“我想不出还有谁有这样的能耐。”前白宫经济顾问委员会主席哈伯德这样评价沃克尔。
作为挑选副总统人选的总统顾问,肯尼迪总统的女儿卡洛琳·肯尼迪也是奥巴马想要“奖赏”的功臣。有关她将获提名成为美国驻联合国大使、梵蒂冈大使及英国大使的传言甚嚣尘上,但卡洛琳自己可能更愿意呆在纽约,完成自己教育改革者的事业。吴挺
(责任编辑:黄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