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合土石棺 |
石棺发现土层 |
本报记者 黄家志 通讯员 梁富盈 实习生 陈思旭/文 记者 梁枫/图
10月15日,几名工人在上思县思阳镇广元村一处土坡工地挖土时,发现了两副用三合土包裹得严严实实的“石棺”。昨日,广西文物考古研究所两名副研究员会同当地文物部门工作人员再次进入现场勘察,经初步推断为明代中期墓葬,距今400多年。之前广西曾发现过真正意义上的石棺,但像这样用三合土包裹的“石棺”还是首次发现,具有较高的历史研究价值。
工地惊现“石棺”墓葬
昨日中午,记者在上思县思阳镇广元村荣新屯北面约500米的一处土坡上看到,几名考古人员正在现场忙碌,一副类似石块的棺材就摆放在一大片推平的空地上。棺长2.4米,高1.16米,宽90厘米,重量应该超过1吨,两头宽窄不一,棺盖中央稍为隆起,形状与现代棺材类似,整个棺材保存得非常完好。
此外,还有一副露出一头的“石棺”悬在工地新挖的取土面上,呈南北方向放着。两具“石棺”均呈灰白色,从搬运时刮出的口子看,不像是用石块做的。
现场围观的几名施工队员介绍了发现“石棺”的经过:10月15日上午11时,他们在工地挖土,一部挖掘机突然碰到了一个硬物。大家以为是碰到了石头,便从旁边继续开挖,不久整个“大石块”渐渐露了出来并从两米高的施工面掉下来。大家围上去一看,发现原来是一副“石棺”。随后,在这副“石棺”旁边,他们又发现了一副较小的“石棺”。
一名施工队员说,发现“石棺”的地方并没有坟堆和墓碑等墓葬标志,根本不知道下面会有棺材。一名家住附近的村民说,这个“石棺”有一个角早已露出地面,但村民以为只是普通的石头,并没理会,没想到竟是“石棺”。
“石棺”应属明代中期
广西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覃芳、何安益,会同上思县文物管理所所长王善初对墓葬进行实地考察。从制作方式和墓葬形式推断,初步认定该“石棺”为明朝墓葬,距今400多年。该墓葬的发现,为研究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和民间风俗习惯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王善初介绍,该墓葬保存完整,比较少见。墓棺一大一小,很可能是夫妻墓,为同坟异葬。这种墓葬方式在明代中期的沿海地区比较普遍,因为当地气候潮湿,用石棺可以保护先人遗体。他初步推测,墓主人或其先辈应是从沿海地区迁居过来的,墓主人不会是一般平民,生前应该有较高的社会地位或为贵族。“石棺”包裹层所用的材料,应是由石灰、粗砂、糯米浆等材质搅拌成的“三合土”,经层层夯打筑成坚实的外椁,里层应该还有一个木棺。
覃芳说,广西出土石棺较为罕见,而像这样用三合土包裹得严严实实的“石棺”更是首次发现。上思县居民以壮族为主,长期以来都是实行二次丧葬风俗,而这次发现的“石棺”很明显是一次性即永久性丧葬,这为研究明代中期的丧葬风格和方式提出了一个新课题。
诸多谜团有待解开
“石棺”的主人是谁?“石棺”里“藏”了什么宝贝,有没有保存完好的古尸和考古专家更感兴趣的纺织品?……由于“石棺”被三合土严实包裹得连一条缝都找不出来,这诸多谜团更引起现场所有人的兴趣和期待。
文物考古人员说,广西一般很少有人用石棺,这个墓葬的主人为何选择三合土包裹棺材,他们也很好奇。据推测可能和其特殊的风俗、信仰或职业有关,但有待进一步考证。
至于棺内是否有遗体及其保存状况,王善初称,装有尸体的棺材被紧紧包裹在三合土中间,不渗水也不透气,完全密封,所以遗体往往能保存至今而不腐烂。上思县此次发现的墓葬,是否也有此奇迹,将由有关专家做进一步的探测和鉴定。另外,这个墓葬的墓志估计是放在棺椁中。如能打开“石棺”找到墓志就可以获知其历史。
何安益表示,考古不是挖宝,“石棺”的价值不能用出土文物的数量和价值来简单衡量。这座墓葬尽管规模不大,却是广西少见的保存完好的明代古墓。其发现对研究明朝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等提供了珍贵的实物依据,所以最好是多部门联合起来,共同保护好祖先留下的珍贵遗产。
据了解,另一副“石棺”将由文物专家现场鉴定和进一步勘察后,再决定下一步的发掘工作。当地文物部门昨日已初步形成一个方案,将提交县委县政府,之后和文物主管部门共同会商后,拿出一个更为妥善的保管方式。
相关链接
上思县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4000年前就有人类在这块美丽富饶的土地上繁衍生息。春秋战国时为百越地,秦末汉初时属南越地,西汉至南北朝分别属于合浦郡、郁林郡和晋兴郡地。唐贞观十二年(公元638年)在今上思西南部置瀼州,天宝初年在今上思东北部羁縻上思州,宋朝把瀼州并入羁縻上思州。元朝改羁縻上思州为上思州,明清袭之。清光绪十八年(公元1892年)改上思直隶厅,1912年改为上思府,1913年又改府为县。至今上思建制已有1360多年的历史。
历史给上思积攒了不少古遗址、古墓葬、古崖刻、古建筑。经考古发现,上思县现有古遗址15处、古墓葬22处、古崖刻5处、古建筑5处,共出土各类文物78件,极具历史、艺术、科学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