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美国更大手笔 欧洲救市为何如此“团结”?
本报特约撰稿 王卓
10月5日美国通过7000亿美元注资金融系统的决议后,人们称其金额之高“前无古人”。但不到半个月,便“后有来者”,欧洲各国集体搬出“金条”,拿出了总额近两万亿欧元、让人叹为观止的“救济金”。
美国救市比例低
欧洲应对金融危机而采取了迄今为止“最团结”的救市计划。
10月12日,包括法国、德国在内的欧元区15国首脑,在巴黎召开欧元区有史以来的首次峰会。德国总理默克尔将其称为重大举措:“大家的目标是为重建信任提供帮助。重建银行间的信任,民众对银行和经济的信任等。因为信任是人们使用的货币。”
虽然默克尔一口气说了4个信任,但没有真金白银做基础的信任是让人不安的。随后在13日,德国大联合政府就用实际行动支持了这个口头承诺,批准了总额为4800亿欧元的救市计划。
其他国家也毫不示弱,法国3600亿欧元,西班牙1000亿欧元,英国370亿英镑……在金额上,法国和德国的救市资金可与美国比肩,欧洲几大国相加,兑换成美元后达到2.7万亿美元,是美国救市资金额的3倍还多。如果按照救急资金占各国GDP的比例来看,更让人惊讶:上个月的7000亿美元救助计划看上去规模惊人,但只占美国国内生产总值(GDP)约5%;而德国的4800亿欧元约占该国GDP的20%,法国19%,西班牙接近10%。
欧洲各国被震醒了
美国投行雷曼兄弟破产后,让金融界草木皆兵。用英国商业经济研究所经济学家查尔斯•戴维斯的说法就是:“整个系统被杠杆化了(就是说手里只有1元钱,但买了20元甚至30元的资产,如此一来赚钱更快,赔钱也快),很多银行都在问自己,如果雷曼兄弟不健康,那谁敢说自己健康呢?”高杠杆化并非华尔街独有,欧洲一些银行也不能免俗。
虽然世界金融体系情势危急,但对于欧洲是否会配合美国救市而采取行动的争论,分歧依旧。
很多经济学家对欧洲能否“统一行动”表示怀疑。理由很简单:曾经因为小小巧克力是否能含有植物脂肪讨论30年之久的欧洲大陆,不会给人们太多信心。美国《国际先驱论坛》报于10月5日发表评论说:每个政府都要对自己的纳税人“有个交待”,而这种“交待”阻碍了各国采取统一的应急措施。
但随着爱尔兰率先对本国存款给予高额保障后,欧洲各国被震醒了——它们可能面临存款搬家,本国银行存款减少,进而在金融海啸中更加脆弱的风险。随后希腊、德国、瑞典和丹麦纷纷效仿,以免本国银行“失血”。
北欧三国底气十足
业内普遍称欧洲此次出手是“最团结”的行动,美国投资大鳄索罗斯也很称赞,他一面批评美国7000亿美元救市方案“来得太迟”,一面憧憬着“欧洲担保银行债务的方案有望结束眼前的危机”。
但参与这次救市的,并非是全部欧洲国家,实际上在欧洲“联合行动”宣布后,北欧三国瑞典、挪威、芬兰,已经与欧洲大陆的其他国家划清界限。
“我要讲明的一点是,瑞典和其他欧洲国家不同,我们没有‘问题银行’,也并不需要所谓的‘手术’。”瑞典财长博格说。这种自信心颇足的态度得到了芬兰和挪威两国的回应,三股声音让人们对近日冰岛3家最大银行破产的消息所带来的“殃及池鱼”效应,不那么恐慌了。
北欧三国底气十足的原因是:这些国家的银行大多依赖本国存款,因此对爆发于美国的次贷危机具有天然免疫力。
德国银行首席欧洲经济分析师托马斯•迈尔说,欧洲各国目前出台的救市措施以个案为基础,这种“见招拆招”的方法不够有效。他认为,在全欧洲范围内推行统一有力的救市措施,是防止危机蔓延的关键。(青年参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