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摸历史战场的真实——读张正隆的《枪杆子:1949》
为了还原扛枪杆子的1949年,解密威震敌军的常胜军队“四野”,《枪杆子:1949》的作者张正隆先后走访了100多位在世的老人。真实的历史就存活在那些即将消失的记忆中。
林彪从不骂人
对于战场上的林彪,张正隆这样评价:林彪有时是狐狸,有时是老虎,更多的时候既是狐狸又是老虎。对于平时的林彪,作者说:林彪个头不高,纤细文静,许多老人说他像个大姑娘(据说,当年延安高层领导中,许多人有外号,林彪就叫“大姑娘”),绝少大将军的八面威风。他难得批评人,从不训斥人,从无脏话,却不怒而威。
1949年开国大典的天安门城楼上,没有林彪的身影,当时的他还在南方带兵作战。衡宝战役我军打败白崇禧的部队后,苏联作家西蒙诺夫到衡阳采访林彪,请他谈对白的看法,接着请林彪介绍“四野”的战斗历程。在4个小时的采访中,关于自己20多年的战斗生活,林彪只讲了5分钟。
《枪杆子:1949》一书把林彪的性格和作战方略,通过为数不多的文字揭示得淋漓尽致。当然,这本书的主角是“四野”,不是林彪一个人,而把林彪和“四野”在1949年征战经历还原得如此逼真的,是传记文学作家张正隆。张正隆以擅长军事历史题材而蜚声文坛。他用了近15年时间走了大半个中国,通过口述实录的方式记录了当年许多鲜为人知的战争细节。
再现国共决策过程
写现代史难于写宇宙史。这是张正隆的观点。
1949年,和今天隔着59年的风雨岁月,如何还原当时的解放战争场景?那些曾经因为历史原因而被淡化的过去,是否能拨开幛幔公之于众?张正隆说:“我不可能走进历史,但我力图接近原汁原味。”
辽沈战役后,东北野战军(即后来的“四野”)挥师进关,以锐不可当之势从黑土地、黄土地一直打到海南岛。在《枪杆子:1949》中,作者以翔实的史料叙述了国共高层的决策过程,波澜壮阔的战争场面与心机争斗交织,国民党派系内讧的内幕纸上再现。
在烽火硝烟中,国共双方高级将领的脾性、个性表露无遗,毛泽东、林彪、蒋介石、傅作义、白崇禧等风云际会于那个时代,作品客观细致地描述了各人的战略思想与用兵之法。例如讲述桂系将官白崇禧时,既描述了他对李宗仁的忠义,又论及他与蒋介石的周旋,对其心机与手腕的描述诙谐有趣,成功塑造了“小诸葛”形象。
南下变成“难下”
除了这些大人物,这部书最有价值的部分是作者通过采访,记录了很多普通军人对这段历史的回忆,这是对历史的打捞。比如书中讲到的青树坪战斗,“四野”遭伏击失利,这是“四野”南下过程中仅有的一次失利,作者没有回避。起先找不到采访对象,张正隆没放弃,终于打听到在广州军区有参加过这次战斗的老同志,他连忙从大连跑到广州去采访。书中的“血火青树坪”一节专门记录了这次战斗。
此外,此部作品首次披露了“四野”进入江南后水土不服的问题,中暑、痢疾、疥疮、腿肿等诸多疾病危及许多战士的生命。“老天爷”和“土地爷”使南下成为名副其实的“难下”。南北气候的迥异给行军带来的苦难,非亲历者难以述说得如此细腻。1949年7月25日的一份电报记录了当时的情景:“四十一军近两三天之行军,病亡五十多人,病者达三千余。”
一个接受张正隆采访的老人在书中这样感慨:“不是‘怕苦不怕死’。咱是翻身农民,又打了几年仗,什么苦没吃过?实在是遭不起这份罪,祖祖辈辈也没遭过这种罪啊!我这辈子最难熬的,就是过江后那一个多月了!”老人的乡土调子使人感受到完整而鲜活的真实。书中这样以第一人称的叙述还有很多。
作为一篇历史报告文学作品,《枪杆子:1949》苛求写作素材的真实以及冷静、独特的视角。这正是此书最有价值之处。
时隔59年,历史的真实等着我们轻轻触摸,真实的历史就存活在那些即将消失的记忆中。(青年参考)
(《枪杆子:1949》 人民出版社2008年9月版 定价:59.80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