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究竟是选一个好黑人,还是一个不够好的但和我们肤色一样的人?”——美国白人选民的困惑 |
肤色:奥巴马的最后一关
国际先驱导报记者杨晴川发自华盛顿 10月15日晚,美国民主、共和两党总统候选人奥巴马和麦凯恩,展开了大选的最后一场辩论。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和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的民调显示,尽管麦凯恩本场辩论的发挥好于前两场,但奥巴马仍然总体占优。
奥巴马领先三大战场
一般认为,美国总统选举有形象、支持率、地域三大“战场”。目前,奥巴马在三大“战场”均稳居领先位置。
公开辩论是候选人形象对比的平台,而奥巴马的“三连胜”,已经拉开了与麦凯恩的“形象分”差距;支持率方面,9月中旬美国金融危机加剧后,奥巴马支持率节节上升,目前已平均领先麦凯恩近8个百分点;至于地域之争,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的民调显示,目前奥巴马几乎在所有主要“战场州”领先,而且在共和党的一些传统州也后来居上。
从历史的角度看,如果一位总统候选人在距大选只有不到20天之际,有如此明显稳定的领先优势,那么十有八九会入主白宫。从1936年以来,相反的例子只出现过一次——“共和党救星”里根在1980年大选最后阶段一举翻盘,战胜时任总统卡特。
但是,目前尚有约一成美国选民没有决定投谁的票。而且麦凯恩擅长在最后冲刺阶段发力,奥巴马则善于稳扎稳打。而奥巴马的最后一关,很可能就是那隐藏在美国白人社会角落、依然根深蒂固的种族偏见。
“种族政治”暗疮犹存
“种族因素,毫无疑问将在投票日当天影响选民。”近日出版的美国《时代》周刊断言。
由于有蓄奴的不光彩历史,种族主义是美国的“原罪”。经过上世纪60年代的民权运动,种族主义作为一种政治势力已无法立足,没有人会公开承认自己是种族分子。
但美国政治的现实是,白人仍然是选民主体,黑人人口在减少,占总人口的比例甚至低于拉美裔。而且,美国的黑白隔阂仍然存在,种族分歧以更隐晦的方式存在于社会的角落和心灵的深处。黑人和白人以及其他“有色人种”间的经济、社会和文化差别与对立,在美国随处可见。
最后10%的选择
有着黑白混血特殊身份的奥巴马很清楚,“种族政治”对他而言,是一把说不清道不明的双刃剑:
在预选中,如果没有90%以上的黑人支持他,奥巴马恐怕难以克制强敌希拉里。预选最后阶段,奥巴马走得跌跌撞撞,在白人占主体的各个大州几乎都败于希拉里之手,尤其是以白人劳工阶层为主体的中西部州。在西弗吉尼亚,他的得票率甚至比希拉里少了40个百分点。的确,传统观念较强的中西部白人,不愿接受一名黑人当总统。美国《时代》周刊调查显示,尽管高达64%的白人选民认为奥巴马“不是黑色也不是白色”,但仍有高达44%的选民表示,他们知道有人会因为奥巴马的肤色而不投给他票。
而最近共和党副总统候选人佩林在西弗吉尼亚州附近积极拉票,显然是冲着奥巴马的“软肋”来的。在佩林的一次集会上,西弗吉尼亚州居民舒斯特承认,“肤色因素”让像他这样的白人选民感到难以抉择。
“在我们这里,人们都在问同一个问题:我们究竟是选一个好黑人,还是一个不够好的但和我们肤色一样的人?”舒斯特说,他的许多朋友都支持麦凯恩,主要都是冲着他是个白人。
当然,以奥巴马的政治智慧,他不会去随便搅这趟浑水。正如他在大选中所说的:“候选人的肤色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的立场。”但问题是,那10%沉默的中间选民,会如何做出最终的选择呢?(国际先驱导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