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消息:德国《明星》周刊10月18日一期发表文章,题目是“昨天比勒费尔德,今天上海”,摘要如下。 周一清早,距离比勒费尔德约9000公里。上海的街道一派繁忙景象。苏州河中不透明的河水缓缓流动。河边的宜昌路尽头矗立着一片高层住宅楼。
这里的一小块地方看起来却与这座城市无所不在的信条“扩大或是消失”相悖。小房子没有被扩建,而是被改建一新。
20世纪初就已存在的小仓库如今变成了年轻起跑者的创造力胚细胞。这里的一扇铁门之后隐藏着三个“老外”的办公室。中国人总是喜欢这么称呼外国人。进入这扇沉重的大门需要按下按钮。
上到二层,这里就像一个办公室露台,尤利乌斯·德赖尔坐在巨大的平板显示器后面,白色T恤、短裤,随意地翘着腿。旁边的办公桌后坐着他的哥哥达维德。从这里,他们几乎能把楼下大平面办公室的每个工位尽收眼底。
来到“未来城市” 兄弟二人的故事从四年前讲起。那时候,德国、尤其是家乡比勒费尔德对他们来说太狭小了。他们打算去旅行,去看看世界,在沿途通过网络维持生计。他们的愿望是借助互联网将全球漂泊生活和创业结合在一起。达维德当时22岁,尤利乌斯20岁。他们只等着弟弟罗伯特最终拿到高中毕业证,然后就带他上飞机,三人开始游历世界。“回想起来,那只是年轻人的一时冲动”,尤利乌斯说。上海成了他们全球商务旅行的第一站。
上海同时也成了这次旅行的终点站。只不过这并非漂泊的生活:德赖尔兄弟如今拥有一个1000平方米的双层办公区,雇用了40多名员工。员工是来自10多个国家的编程员、系统管理员、市场营销以及网页设计人员。大多数员工都比兄弟三人年长,不少人大上10岁,有些要大上20岁。他们专门建立各类网络社区,不少网站几乎还不为人知就在熙来攘往的互联网中销声匿迹。但也有一些崭露头角。现在,这些网站每月的点击量最多可达1.7亿次,有时两百万用户同时在线。通过广告和提供“付费用户”服务,公司获得了丰厚的收入。目前的营业额达到7位数。
在还不到法定购买啤酒的年龄时,尤利乌斯和达维德·德赖尔就在网络中挖掘到了他们的第一桶金———通过简单但实用的策略。他们购买诸如www.konzert.de这种容易记住的网站,对其进行优化,使之在Google等搜索引擎上很容易被找到。然后,他们将被吸引到这个网站上的人通过链接引至其他网站———后者需支付他们少量中介费。通过这种方式,到2004年他们已经凑齐了全球旅行的费用。父亲对儿子们无目的的远行没有太大兴趣。他要求,这次旅行至少应将他们带向事业的阶梯。父亲塞给三个儿子一篇有关上海的文章,题目是“未来的城市”,当天他们就预订了机票。
“网络生意哪都能做” 离开比勒费尔德的时候,德赖尔家的三兄弟一句中文都不会。尤利乌斯承认,他们“根本毫无思想准备”。不过,一无所知可不是什么都不做的理由。放手去做有时比能力更重要。后者可以通过即兴天赋和恰当的交流得到弥补。当然,还要有在正确的时间遇到正确的人的运气。在一无所知的三人抵达中国前,飞机上的一位热心乘客为他们写下了一张纸条,这张纸条至少帮助他们找到了预订的住处。他们那时候终于明白,其他事情自然也会水到渠成。
在青年旅社住了几个星期后,兄弟三人租下一套六居室的公寓。他们从这里开始了自己的网络生意:购买几十个域名,建立网络社区,再出售域名。在拿域名和点子作交易的虚拟市场上,他们既是小贩也是廉价品猎手。他们新建的一个交友网站跃升成为最大的德语交流论坛之一。为维护网站运营,他们增加了夜班,请来了编程员和网页设计人员。雇员越来越多,到2007年底,这套公寓看起来就像一个电脑专家的孵化笼。每天早晨,30多人挤进公寓坐到电脑前,办公椅相互紧挨着。
上海市提议他们利用苏州河畔的仓库作为工作总部,这对双方来说都是一笔划算的买卖。比勒费尔德的年轻企业家们花了四个月的时间修葺那些破旧的仓库。
坐在电脑屏幕后的尤利乌斯一边看着办公室中的忙碌景象,一边说,到今年底,公司的员工总数将达到60人。来自比勒费尔德的三个年轻人觉得,经过差不多只有创业的四年后,也应该重新考虑过漂泊生活的事了。尤利乌斯说:“网络生意在哪儿都能做。”全球商务旅行可以重新开始,旅行的钱袋已经装得满满了。(编辑:刘瑞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