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纪委书记贺国强出席全国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电视电话会议讲话强调,确保中央政令畅通,坚决维护中央权威,切实把中央关于推动科学发展的重大决策部署和保障改善民生的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见新华网北京10月20日电)。
在全球金融动荡中,“维护中央权威”的声音格外令人瞩目。
应该说,“维护中央权威”的声音不是今天才出现,早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已见诸中央领导人的讲话中。记得,陈云晚年那个著名的“权威论”人们仍犹在耳。陈云谈到,中央的政治权威,要有中央的经济权威作基础;没有中央的经济权威,中央的政治权威是不巩固的(见《陈云传》1795页)。
陈云这个“权威论”当时已见报,是针对当时“国内出现的混乱经济局面”发出的声音。“权威论”核心是要求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要注重维护中央的经济权威。近些年来,中央坚持宏观调控的方针,从一个角度而言,也是“中央经济权威”的体现。可以说贺国强书记“维护中央权威”的话与陈云的“权威论”是一脉相承的。
“中央经济权威”与欧美某些国家的“自由经济”观点是大相径庭的。多年来,某些西方所谓经济学家不断批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没有与世界接轨。此次全球金融动荡事实告诉人们,美式的经济政策已遭遇着空前的麻烦。尽管有媒体说,金融动荡不会改变美国的自由经济制度。但实际上,布什总统及美国会已进行重大改变。比如,美国会最终通过由白宫提交的“8500亿美元救市方案”。而今,又由美财长保尔森出面,召开7国财长会议。美欧联动注巨资救市就是一个证明。政府救市的举动是与美传统的自由经济理论相悖的。但是,事实很无奈,面对气势汹汹、日益恶化的金融危机,美“自由经济”政策似乎不灵,只能选择被人们称之为“社会主义”的政府救市办法。
细析美金融危机演变过程,尽管有多种原因,却有一点已证明,美式的自由经济只是强调“自由”,却缺乏监管,这就为美国金融投机提供了空隙。
媒体透露,次按问题的形成在于前几年美国金融市场,出现了一个低息及资金过度充裕的环境。当时美国楼市畅旺,银行为了增加盈利,胡乱借钱给人买屋,以为其信贷业务寻找更多出路。银行将这种按揭摸式中的风险,透过信贷衍生工具,将按揭证券化,转移到银行以外,把大量不良按揭资产转移到金融体系中,例如抵押债务债券,简称CDO。市场经济存有许多漏洞,政府对此若缺乏监管,定必会惹起轩然大波。今次由次按危机触发的金融海啸,正是过度引入竞争而缺乏监管的后果。全无监管的市场经济下,最有利的便是资本家,一个缺乏束缚的资本主义,最终引发经济危机(见《文汇报》2008年10月8日)。
美国从次贷危机发生以来,不乏有识之士在奔波呼吁强化监管,但给人们的印象是,监管的声音很弱。个中之因也不难理解,在美国“自由经济”理论是根深蒂固的,在某些人的心目中是不能愈越的。因此,当布什总统出面救市之际,还遭到逾百经济学家的联署质疑。
金融危机促使美欧等国对自由经济体制进行修正了,尽管效果有待检验,但曙光似乎已在眼前。
美国总统布什10月14日在白宫宣布,政府将斥资2500亿美元直接购买国内一些主要银行的股权。布什强调指出,政府这样做“不是为了接管市场,而是要保护市场”(见新华网北京10月14日专电)。
近日,美欧的央行在10月13日宣布“无限额”向金融体系注资的罕见措施,欧元区13国就协调出台金融业救援措施达成一致,各国随即宣布了具体方案。此举刺激亚太股市造好,道指创出单日最大点数涨幅(见中新网2008年10月14日)。这既是美修正“自由经济”理论效应,也是从一个角度佐证了“中央经济权威”观点的正确。
一个政府需要权威。没有权威就不能治国。那么,政府权威从那里来?当然来自法治,来自“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来自公众的信任。在市场经济形势下,政府的“中央政治权威”需凭借“中央的经济权威”。这就是中央审时度势、宏观调控决策。宏观调控并不是放弃市场经济,而是更有力保障市场经济健康进展。总理温家宝14日应约与英国首相布朗通电话,就当前国际金融形势交换看法时表示,中国政府将采取灵活、审慎的宏观经济政策,进一步增强宏观调控的预见性、针对性、灵活性,保持经济稳定、金融稳定、资本市场稳定,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见中新社北京10月14日电)。宏观调控说到底就是维护“中央经济权威”问题。在时下全球金融风波形势之下,强化“中央权威”的意义不言而喻:关系到统一应对全球金融危机,关系到保障国内如常经济秩序和经济生活,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贺国强书记强调把中央关于推动科学发展的重大决策部署和保障改善民生的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体现了深深的民心情结和全国一盘棋的思路。
因此,落实宏观调控,就必然自觉地维护“中央的经济权威”,认真落实中央的经济决策,为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而竭尽全力。(作者:亦菲) (来源:东方网)
(责任编辑:张庆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