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网络购物陷阱系列之二
切记天上不会掉馅饼坚决不见兔子不撒鹰(图)
文/图本报记者 王朝辉
昨日,本报请网络防骗专家揭露了目前网络购物中存在的五种典型骗局(详见10月23日A6版)。很多读者和网友见报后打来电话,咨询在网购中怎样识破陷阱,防止受骗。
“网购中的陷阱确实不少,但只要到正规的购物门户网站,按照正常的交易程序操作,一般不会上当。”高丙田说,网络购物防骗“说起来挺复杂,做起来很简单”。
网购之前要防范 案例一:以本报10月18日A5版刊登的《网上买电动车一次次汇款被骗700元》为例。想买二手电动车的申先生,获得信息的地方不是淘宝网等大型网络交易平台,甚至不是正规的购物网站,而是某小网站角落里的一条三五十字的留言:“出售二手电动车……”
专家点评:网购要选信誉度较高、规模较大、管理比较规范的购物网站。这就像在线下买东西,大集贸市场总比路边摊儿规范得多。
案例二:上述案件,申先生与卖方谈生意都是通过电话进行的。发觉上当后去报案,就很难拿出直接的证据。
专家点评:消费者在网购前,要搜集、留存必要的交易凭证。“用传真约定相关事项最好。通过网聊工具和卖家约定规格、数量、单价、时限等,然后保存聊天记录,也是留存证据的一种办法。”高丙田说。
网购过程要警惕 案例一:申先生买二手电动车的这家店,叫“××电动车行”。记者通过网络搜索引擎,在十几个小网站上,查到了上百条该车行发布的出售信息。卖货地点从深圳、山东到河南,遍布各地,而且同一个手机号,卖货人还不一样。
专家点评:“利用网络搜索引擎,可以对卖方身份和信息的真实、合法性有一个必要的了解和分析。”高丙田说,申先生遇到的这个电动车行没有经营地址,手机号是山东的,居然跑到深圳、河南卖货,非常值得警惕。
案例二:申先生直接把钱打到了卖方的银行账户上,结果发觉上当,钱也要不回来了。
专家点评:网购时,要对网络交易程序和规则有所了解。很多网购消费者受骗,就是因为不懂规则。“正常的网络交易有专门的网上交易结算工具,比如"支付宝",既可以保证买家的钱不被轻易骗走,也可以保障卖方的利益。”高丙田说,如果申先生与卖方面对面交易或用网上交易结算工具付账,就不会轻易被骗了。
案例三:一位浙江消费者,在网上订购了一台笔记本电脑,卖方通过物流公司将电脑送到他手里。这位网友打开包裹,发现里面只有两块砖头。
专家点评:货到之后要仔细检查,看与自己预订的是否相符,外包装是否完整等,如果有异议,一定要在签收凭证上写清楚,为将来维权打下基础。
被骗之后及时补救 案例:申先生购买二手电动车被骗700元后,没有犹豫,立即到派出所报了案。
专家点评:如果网络购物时发觉受骗,可以向工商、消协部门投诉,也可以直接向购物网站的客服部门投诉,请求帮助调解;此外,还可以依法提起诉讼。
“说一千道一万,其实网购防骗,有两个秘诀要记清,一个是"天上不会掉馅饼",不要轻信低价陷阱;另一个是"不见兔子不撒鹰",不见货物不掏钱,这样可以"屏蔽"大部分陷阱!”高丙田说。
(责任编辑:李夏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