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天白云下的城市格外漂亮(资料图片) 记者 钱波 摄 |
三十年前的重庆,农村的焦点尚是对粮食的渴求,城市的热点也还是知青返城之类。对于环境保护的认识,几近陌生。
“改革开放30年,是重庆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30年,更是环境保护事业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30年。”市环保局副局长王力军日前在接受采访时说,我们生活在山城,这些年感觉到最明显的环境变化就是:天变蓝了,水变清了。
曾是十大重污染城市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一年到头,重庆的天都是雾蒙蒙的,尤其是坐船过江的时候,感觉整个天上好像都是电厂烟囱里冒出来的白烟。
“那个时候,人们感受到的‘雾’其实已不是单纯的雾气,而是严重的空气污染。”市环保局专家告诉记者,雾的形成需要凝结核,空气中悬浮物越多,凝结几率就越高,凝结得越多,雾就越厚。
“由于长期以来空气污染较重,我市曾是全国10大重污染城市之一,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在全国47个环保重点城市中也常处于倒数位置。”王力军称。
多管齐下摘掉“雾都”帽
“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市先后开展了消烟除尘、酸雨污染综合防治等工作。”王力军介绍,尤其是2000年开始,我市明显加大了治理主城区空气污染的力度,实施了清洁能源工程、“净空工程”、“蓝天行动”及将污染企业迁出主城区等措施,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
据统计,我市主城空气质量满足优良的天数已从2000年的187天上升到了2007年的289天,创下我市空气质量日报以来历史最高水平。主城雾天也从多年平均的124天降至50天,比成都、长沙等周边城市还少,“雾都”的帽子终于摘掉了。2007年,酸雨频率也比1981年同比下降了18.1个百分点。
“今年,我市主城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去年同期又增加了15天,并连续122天保持了蓝天。”王力军说,主城九区优良天数首次全部达到了80%以上。到年底,我市有望实现300个“蓝天”的目标。
城市河流渐变清澈
说到上世纪七十年代的桃花溪,家住黄桷坪的八旬老人罗建国显得很心痛:“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期,桃花溪开始发臭变黑了,河水清澈见底的景象没有了,鱼虾没有了,下暴雨时鱼能冲上石桥的好事也没有了……”
30年来,市民与环保及相关部门一起,全力拯救着主城最大的次级河流——桃花溪。2006年下半年,桃花溪两旁污水终于成功截流;2007年3月,清水开始重新在桃花溪里流淌。“没有了往日刺鼻的臭气,溪水中又有鱼了,一有空,我就会带孙子去骑骑车,照照相。”罗建国老人说。
目前,除了桃花溪,我市还有19条次级河流列入了《三峡库区及其上游水污染防治规划》,并完成了规划的编制和审批。“部分次级河流水污染防治项目已经开工建设,城市河流将逐渐恢复清澈面容。”王力军介绍,同时,“三江”重庆段的8个国控断面水质已全部满足水域功能要求,库区干流水质也达到了Ⅲ类以上标准要求,全市城镇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记者 陈筱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