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中关系委员会前主席、约翰.霍布金斯大学高级国际问题研究院(SAIS)副院长兼中国问题研究主任、奥巴马团队亚洲政策顾问大卫.M.兰普顿日前撰文,原题为“中国与美国总统的遗产”(ChinaandtheLegacyofUSPresidents)。
文章指出,总统要做出的唯一最重要的决定即是否要设置一个高级别的官员,就对华政策代表总统的声音并总领美国的对华政策。
据中评社报道,兰普顿在文中中分析,2008年美国总统大选日益临近。而回顾过去几任美国总统的变更,我们可以得到美国对华政策变迁的一些线索,而通过这些线索我们可以发现新任美国总统对华政策可能受到影响的部分。自从尼克松总统在1969年出任美国总统以后,美国总统的对华政策共有6次转变。这些政策转变和历史为我们提供了最好的材料——通过分析,我们可以知道能从下一任美国总统的对华政策中期待什么。
同国会一起工作 国会在美国对华政策中起到重要作用,特别是当总统想要改变他的对华政策时。美国总统拒绝国会提案的权力很大,但当总统改变政策时,他们需要同国会合作。举卡特总统的例子,他不得不同意《与台湾关系法》来推动他想通中国关系的“正常化”。在安全领域,总统相对于国会山有很大但不绝对的独立性;但当提到贸易议题时,总统的这一权力就变小很多。如果2008年美国大选选出的新总统所在的党同时是两院的多数党,那么在对华政策上做较大改变的可能性更高,尽管这也不是必然的对华政策的大改变。
总统候选人不是总统
在最近的7任总统中,尼克松、卡特、里根、克林顿和小布什在其竞选期间都呼吁要在对华政策的这一形式或那一形式上做重要改变。值得一提的是,他们中有5位都曾呼吁在对华政策上做重大改变,而其中的3位在当选以后就放弃了竞选时的宣传(里根、克林顿和小布什),反之,他们的对华政策较大程度上同前任的对华政策保持了一致性。而最初宣传和事实政策上不同的理由往往是战略需要、有限资源、中国外交和经济利益。与之相反的是,尼克松、福特和老布什竞选期间的对华政策同前任总统对华政策保持了一致性。
简单讲,总统候选人容易在美国对华政策上有改变的倾向,但在就职后他们都会发现,他们前任在对华政策上的平衡,相比他们之前的想法是明智的,或者说是务实的。
预测总统对华政策有效性
有三个方面可以预测总统的对华政策是否成功。如果这三点中的任何一点有所缺失,总统的议事日程就会改变。
1.个人承诺
前面已经提到了在最近的7任总统中,有5位总统曾表示当选后将在对华政策上做重要改变。但其中的3位不久后就遵从了实用主义的界限。而即使是那3位也经历了同中国关系的艰难时期,并遭到了他们的政府系统内部的重大抵抗。
里根担任美国总统时曾认为,台湾地区接受了卡特政府“不完整的交易”,他决心要改变这一情况,此后一年里,里根政府经历了同中国的艰难时期。最后,时任的国务卿黑格被撤换,里根政府于1982年在北京同中国签署第三个《联合公报》。克林顿在他的第一任期内强调了中国的人权问题,在当选总统的第一年里,他将中国人权问题和最惠国待遇相联系,但最终他还是放弃了这一做法。
历史经验表明,当新总统致力于改变旧政策、开辟新途径时,他总要面对许多现实问题。“9.11”事件以前,小布什总统相比克林顿总统更将中国看作是战略竞争对手。但“9.11”事件以后,小布什总统意识到美国认识到了她的敌人,而这并不是中国。 (来源:人民网-国际频道)
(责任编辑:王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