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全球金融海啸仍在加剧,世界经济增速持续放缓,悲观的情绪在市场上四处蔓延。值此艰难时刻,诚如温家宝总理所言:关键是要鼓起勇气和信心,这比黄金和货币更重要。10月20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了前三季度中国经济发展数据,9%左右的增长速度虽然稍显放缓,但仍基本好于市场人士的预期。
如果说,暂时尚能"独善其身"的中国经济已成为世界经济和金融体系稳定的信心来源,那么,对中国经济自身来说,信心又来自哪里?
从资金供给等"技术层面"来说,对照流动性暂时出现短缺的其他国家,中国经济显然底气十足。较高的居民储蓄率,充裕的财政资金,庞大的外汇储备,为中国经济构筑了抵御金融海啸的"防火墙",提供了经济发展的直接动力。基于这样的优势,中央根据经济发展的新形势,对年初宏观调控的"两防"(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的通货膨胀)目标进行了及时调整,改为"一保一控"(保持经济增长,控制通货膨胀),出台了降低存款准备金率等一系列措施以保证市场资金供应,使中国经济在诸多不利因素影响下仍能保持持续快速增长。
从经济发展的"战略层面"来看,中国经济更有理由保持信心,因为中国有着庞大的国内市场,13亿人正在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内需的持续增长将为中国经济提供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这一点已经成为市场人士的共识。尽管存在"经济周期律"和外部形势恶化等不确定因素,但13亿勤劳的中国人民要富起来的愿望却坚定不移,扩大内需的潜力巨大,这才是我们真正的信心来源。
但信心毕竟不等于黄金,潜力也不等于现实。我们必须看到,中国经济的外贸依存度依然过高,内需的拉动效应仍然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对此,我们需要反省:经济增长过于倚重投资而不是消费;与GDP和物价相比,职工工资没有保持相应的增长;农民收入增长长期乏力;社会保障仍然处于较低水平,等等。
危机是挑战,也是机遇。当外部需求出现问题、内需重要性凸显的时候,我们更应抓住机会踏踏实实扩大内需,及时调整利益分配、投资控制、产业扶持等政策,尤其要舍得下大力气投入社保体系建设,使我们的内需潜力及时释放,这样才能使中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获得更为有力的信心保证。(辛锐) (来源:半月谈)
(责任编辑:黄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