遏制“行业性腐败”需打破权力封闭运行
一些办案人员、有关专家和法律工作者指出,从重庆8名厅级干部“落马”以及近年来全国暴露的典型案件来看,规划、国土、房管等与房地产业息息相关的政府部门行政审批权过大,过于集中,尤其是公共权力的运行不够公开、透明,缺乏有效的监督制约,是整个房地产行业中的权力寻租、官商勾结十分突出的重要原因。
在查处8名厅级干部的过程中,检察机关多次到相关职能部门走访调查,发现其各种规章制度相当完善,程序设计也很严格。这些干部为开发商牟取利益的过程,从表面上看都是“依法办事”,操作流程也完全合法,如调整规划,均由开发企业向基层的规划部门提出,基层再向市局规划部门呈报,市局通过会议形式,集体研究决定。“但是,在事前,开发商和官员早就私下达成了交易,缺乏监督的权力运行即使程序再完善,也是走形式而已。”这名办案人员如是说。
曾担任重庆市国土房管局副局长的重庆市政协常委邱道持说,被指控受贿170多万元的重庆国土房管局副局长王斌,在局里被公认为“最讲制度”的领导,而且为人“低调”,一般不参与任何应酬。掌握土地征用、土地出让、耕地保护及土地规划等审批管理权力的王斌,最重视制度建设,在其分管领域制定了很多制度。尤其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每当开会研究土地出让问题时,他都要求同步录音,表现得非常“坚持原则”。因此,当听说王斌“落马”时,邱道持感到十分意外。他说,这说明自己监督自己等于没有监督,所谓的制度建设往往是为了自己能“钻空子”。
房地产业内人士指出,一方面是政府部门权力过于集中,自由裁量权大;另一方面权力的运行不够公开、透明,缺乏社会监督,这就为房地产开发领域的权力寻租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以权钱交易最为突出的“调整规划”为例,调整规划目前大多在规划系统“内部循环”,有的项目常常由主管负责人说了算,或者依据一纸政府会议纪要,甚至打招呼、批条子、特事特办,这种“关门规划”缺乏公示、听证等制度,公众对规划调整没有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一批厅级干部的“落马”促使重庆市政府10月上旬连出监管“重拳”:分别对土地出让、城市建设配套费的征收管理、建设用地使用权交易、控制性详细规划的调整,作出限制性规定;在土地出让方面,重庆决定改变过去主要由国土房管局一家单位内部集体会审的做法,实行多部门集体研究决策,由监察部门对整个供地行为进行监督;在对控制性详规的调整方面,冻结了将非居住用地调整为居住用地,限制对公共服务设施和市政基础设施用地的调减;同时规定,除因公共利益需要,并经市政府同意,禁止将公共绿地调整为其他用地。
新华社重庆10月27日电
[上一页] [1] [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