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国家航天局发布的由“嫦娥一号”卫星2007年11月26日获取的6轨立体相机数据拼接而成的“嫦娥撞击坑”。 |
|
中国国家航天局发布的由“嫦娥一号”卫星2007年11月26日获取的6轨立体相机数据拼接而成的“嫦娥撞击坑”。图为嫦娥撞击坑所在的阿尔芬萨斯撞击坑。 |
中新网10月28日电
2007年10月24日,中国首颗人造绕月探测卫星“嫦娥一号”发射升空。在“嫦娥飞天”一周年前夕,中国绕月探测工程月球应用科学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院士在接受《瞭望》新闻周刊专访时透露,由“嫦娥一号”卫星拍摄的中国第一张“全月球影像图”,很快将对外公布。
2007年10月24日,“嫦娥一号”顺利升空,现在,她在遥远的太空还好吗?是否一切正常?欧阳自远向记者表示,“她很好,她的情况很好,一切工作正常。
”
在“嫦娥一号”卫星拍摄的一本图册中,记者看到了2007年11月26日正式对外公布的、“嫦娥一号”卫星传送回来的第一张月面图片。
据欧阳自远介绍,这张月面图,图幅宽约280公里,长约460公里,位于月表东经83度到东经57度,南纬70度到南纬54度。图像覆盖区域属月球高地,分布有不同大小、形态、结构和形成年代的撞击坑。
“当"嫦娥"进入月球轨道、各项参数检测正常后,地面指令立体相机开始拍摄,经过3秒钟信号的往返,中国拍摄的第一张清晰的月球图片立即呈现在大屏幕上,经过三天三夜连续拍摄,利用最早拍摄的19轨的一小部分拼接合成了第一张月面图。”欧阳自远说。
据介绍,图册中还有很多是“嫦娥”在不同时间段拍摄的山脉、撞击坑等影像图片,其中还有一些是以张衡、祖冲之、郭守敬、李白等古代中国人的名字命名的撞击坑。
欧阳自远还介绍说,撞击坑是月球表面最常见的地貌单元,星罗棋布的撞击坑也是月球表面最显著的特征,是具有固体外壳的行星与小行星表面最常见到的特征,尤其是那些具有放射线影像的撞击坑更引人注目。撞击坑的直径差别很大,小的只有厘米级大小甚至更小,大的可达上千千米。
关于“全月球影像图”,欧阳自远告诉记者,“这是由"嫦娥一号"卫星拍摄的313轨照片拼接以后的合成照片,包括月球的南北极区。我们请了全国测绘学、制图学和遥感科学应用方面的院士、专家来鉴定这张图,专家们认为,我们的制图方法是科学的;这张图是目前世界上现已公布的各种月球影像图中最为清晰、层次分明、最精确的一张全月球影像图。”
欧阳自远介绍说,“嫦娥一号”卫星拍照的方式与人们日常拍照的概念有很大不同。卫星拍摄的每一轨图像呈带状,对应月面上宽60公里。卫星绕月球飞行一圈为“一轨”,每一轨大约10900公里长,用时约127分钟。“一轨图像”指的是“嫦娥”携带的CCD立体相机利用自身的镜头,采用三线阵推扫的成像方式,获取前视、正视和后视三条连续的二维图像。换句话说,目标区域被从正上方和两个侧面分别拍摄,这样便可以制作出立体图像。
“再融合激光高度计已经获得的800多万个高程数据制作的全月球数值高程模型图,就可以制作出更为精确的月球三维立体影像图。目前这项工作还在继续进行。”他说。
据介绍,被称为“嫦娥一号”卫星上特殊“激光眼”的激光高度计,是中国自主研发的第一个太空激光高度计。这双“激光眼”每隔一秒发射一束激光,在月球表面留下一个约100米直径的印记后,便在千分之一秒内反射回来,由卫星实时处理并向地球传回测到的大量数据,为中国即将实施的软着陆月球探测计划找寻最佳的落脚点提供科学依据。(孙英兰)
(责任编辑:王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