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支神秘的队伍,从长城脚下到大漠戈壁、深山峡谷,一批批优秀中华儿女隐姓埋名,用自己的青春和智慧创造出一个个惊天伟业。
这是一支辉煌的队伍,他们研制出的原子弹、氢弹,为国家安全铸起铜墙铁壁,在较短的时间里,使新生的共和国跃上了世界高科技的最前沿。
这是一支光荣的队伍,“两弹”伟业铸就伟大的“两弹精神”,他们推动的是国家的发展和民族的进步,带给国人的是荣耀与骄傲,信心和力量。
伴随着共和国前进的脚步,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风雨兼程走过了50年。
唯有自主掌握战略高技术,才能掌握国家安全和发展的主动权! 为打破帝国主义的核威胁和核垄断,保卫国家安全,维护世界和平,新中国成立后不久,党中央毅然作出了发展核武器的战略决策。
1958年10月28日,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的前身——北京第九研究所成立,自主发展核武器科技事业的序幕正式拉开。
建国初期,百废待兴,百业待举。而就在原子弹研制初期,正遇上全国自然灾害,科研试验条件和科技人员的生活保障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难。原子弹突破时期,一场特殊的“草原大会战”在海拔3000米以上的青海高原展开,冬天漫天飞雪,飞砂走石,最低温度达零下四十度。“饥餐砂砾饭、渴饮苦水浆”,广大科技人员不顾头晕、心悸等高原反应,以高昂的热情和旺盛的斗志投入到突破核武器的攻坚战中。
在中物院人心中,最重的东西莫过于责任和使命。回忆起创业时的情形,中物院总体工程研究所原科技委主任陈裕泽深情地说:“我们身上肩负的是时代和民族的使命,我们的责任是要使中国人的腰板硬起来,中华民族真正强起来!”
核武器是战略高技术,中物院人清楚地知道,战略高技术不可能从国外直接拿来,唯有自主掌握,才能将国家安全和发展的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1964年10月16日,西北上空惊天动地的巨响向世人宣告:中国人研制的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中国正式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武器的国家!1967年6月17日,沉寂的戈壁大漠上空再次升起了神奇壮观的“蘑菇云”,中国氢弹试验取得成功!从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到第一颗氢弹空爆试验成功,美国用了7年零4个月,苏联用了4年,英国用了4年零7个月,法国用了8年零6个月,而我国仅用了2年零8个月!
核武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石,是我国大国地位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经过50年的发展,我国核武器科技事业走过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艰辛历程,实现了原子弹、氢弹、中子弹、核武器小型化等一系列里程碑式的技术跨越,走出了一条独具中国特色的核武器科技发展道路。
历史将铭记中华民族的伟大合力,将铭记伟大的两弹精神! 核武器研制是一项开天辟地的事业,伟大的事业孕育伟大的精神,伟大的事业留下的是一串闪光的名字:
王淦昌,柏林大学博士。1961年4月,当二机部部长刘杰和副部长钱三强请王淦昌参加原子弹研制工作时,王淦昌郑重表示:“我愿以身许国!”一诺千金,谈话的第二天,王淦昌就到二机部九局报到。从此,他化名为“王京”,隐姓埋名17年。
郭永怀,“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中唯一的烈士,人民铭记的不光有他的功勋,更有他的壮举。1968年,在赴青海筹划武器试验工作后去北京汇报时,他乘坐的飞机在着陆前失事。当人们找到他的遗体时,他和警卫员将公文包紧紧搂在胸前,保密包中的机密材料得以完好保全。
邓稼先,26岁取得美国的博士学位,人称“娃娃博士”,在取得学位刚9天,他就毅然放弃了美国优越的生活和工作条件,回到了一穷二白的祖国。
于敏、朱光亚、陈能宽、周光召、程开甲、彭桓武……这里,诞生了9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
建院初期,国家不仅抽调了许多知名科学家加入核武器研制队伍,还从全国选调了200多名杰出科技人员,组成研制攻关的中坚力量。在此期间,国家还从全国重点高等院校选拔优秀毕业生充实科技队伍。
科学的道路上没有坦途,而我国的核武器研制更是关山重重。一切只能自力更生,一切只能白手起家。“试验设想大家提,技术途径大家找,数据靠自己积累,公式靠自己推导”。为了验证一个重要数据,科研人员凭借四台手摇计算机,一天三班倒,日夜连轴转,用半年进行了“九次运算”,计算的稿纸堆满了仓库。
核武器研制是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众多学科和众多部门,面临纵横交错的高精尖技术难关。以中物院为主导,参加研制建设的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同心同德,密切配合,全国一盘棋,万众一条心,凝聚成一股气势磅礴的强大合力,攻克一个又一个难关,书写下一段段协同攻关的传世佳话。
历史将铭记中华民族的伟大合力,历史还将铭记两弹研制中形成的伟大的“两弹精神”——“爱国奉献、艰苦奋斗、协同攻关、求实创新、永攀高峰”,这种精神不仅成为中物院前进的不竭动力,更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铸国防基石,做民族脊梁”,为国家争光,为民族争气,为人民造福! 谁抢占了战略高技术,谁就抢占了和平与发展的主导权。
改革开放后,中物院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经过20多年与国内兄弟单位的共同努力,中物院大力拓展研究领域,开展国防高新技术研究,不断取得新的重大突破,形成雄厚的技术优势,展现出良好的发展前景。
1996年7月,我国向世界庄严宣布,中国暂停核试验。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院长赵宪庚说:“在禁核试条件下保持我国自卫核威慑能力的有效性,根本出路就是立足自主创新,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不断提高核心竞争力。”根据新的形势和任务,中物院对研究方式、研究手段、学科发展等进行了重大战略调整,不断拓展新领域,加强能力建设,大幅度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有力地推动了科学实验研究、对外交流和学科发展,取得了一批国际国内领先水平的科研成果,形成了核武器和相关科学技术研究、高新技术研究、军民两用技术开发与产业化等多元发展格局。
“中物院有传帮带的光荣传统,有很好的研究氛围,为年轻人才的成长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中物院核物理与化学研究所李伟对记者说。而就是这位30岁的年轻人,已经是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得主,他和他的研究成果为国际核军备控制核查领域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这里始终是我的牵挂。”曾在诺贝尔奖获得者丁肇中实验室工作的李剑峰告诉记者。如今,44岁的他已经是流体物理研究所科技委主任,而与他一样学成回国的一批年轻人正成为中物院的新生力量。
“中物院未来的发展希望在人才,尤其是优秀的年轻人才。”中物院副院长、科技委主任刘仓理对记者说,“跨越10年的人才断层,现在,一大批年轻的科技工作者已经成长起来,并日益成为中物院发展的中坚力量。”
“50年来,中物院与祖国同奋进,在共和国的发展史上写下了光彩夺目的篇章。”中物院党委书记张克俭说,“今天,中物院人以"铸国防基石,做民族脊梁"为己任,将继续突破关系国家安全和经济发展的战略高技术,为国家争光,为民族争气,为人民造福!”(人民网成都10月28日电)
(责任编辑:王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