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博友中友.的博客推荐 前天,给几个熟人(其中有1名报考公务员的考生)发了条短信,内容是“网上说,报考公务员是奔着腐败预期而去,充着权势而来,盯着铁碗而上,你咋想”?考生回短信“我不懂什么“预期”,也未曾想一官半职,找个饭碗,说三道四,我招惹谁了”?
是呀!饭碗是吃饭的工具,谁都需要,你说招惹谁了?更有甚者说人家动机不纯。
其实,网友的话题关心的不是“动机”,而是在为政府分“忧”。
这个“忧”就是“热炒”过后的“冷思考”。
很多网友在探讨同一个问题:“100万人流向公务员职业,这说明了什么”?这是人才流动在职业上的反映,人才流动受价值取向制约,价值取向决定人才的流向。
有调查显示,部分地区知识精英的职业出路大至有三:其一,党政部门,部分精英将当公务员作为自己的首选职业,从今年公务员报名热可见一斑。其二,到沿海、上海、北京等经济发达地区,这些地区市场经济程度高,人才的市场化程度也较高,那里能为各类人才尤其是那些具有创新特质的人才提供好的创业环境和较高的薪酬,使得创业者在事业发展和薪酬待遇方面的价值取向更易得到实现。其三,高校或国有事业单位,因为这里不仅可以找到闲适的职业还可享有稳定的收入,相对自己创业竞争少博友,风险小。
精英们选择的职业出路,至少包含了这样一些信息:崇尚官员胜于崇尚企业家,做官比做企业体面;对薪酬、待遇就业环境要求较高;缺乏创新、创业精神,怕承担风险等。这些信息反映了人才个体流动中择业的价值取向。
价值取向不仅体现在人才个体的流动中,也体现在对人才的使用管理上。
有学者曾大胆设想:假定社会有三类人才,一类是超级人才,一类是中等人才,一类是普通人才。一个社会的理想模式应该是,超级人才大多成为企业家,创造社会财富;中等人才大多成为公务员,创造社会秩序;普通人才大多成为雇员,创造社会生产。把大量的顶尖人才都导向官场,明显是与这种理想的社会模式相违背。
价值取向决定人才流向,但,由于对“官场”的过分炒作,左右了人才的合理流动,因此,人才流动又或多或少地影响了人才择业的价值取向。
因此,我们必须冷静下来共同营造有利于人才择业的氛围和政策导向,促进人才择业价值取向的转变。
“理想的社会模式”并不天真,它强调的是政府在人才使用管理上的导向作用。
政府的导向作用还体现在政策支持上。比如:在风险意识普遍增强的今天,人们求稳,不敢冒险的心理较普遍,到企业怕下岗,自己创业又怕失败。如果政府从政策上加以引导,建立完善创新、创业失败保障机制,这些人还担心什么呢?还会“怕”吗?
“灯不点不亮,理不争不明”,我相信经过前期的争论,经过政府的不懈努力,人才的流动一定会更趋理性,择业视野会更加宽广,从而使择业者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饭碗。
· ·
本文只代表博友个人观点。本文版权归作者和新华网共同拥有,转载请注明作者及出处。 (来源:新华博客)
(责任编辑:王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