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炯绘
广东东莞市民政局新任局长杨东如今天向记者透露:截至10月7日,全市临时生活补贴1.99亿元全部发放完毕,惠及19.92万困难群众。
早在今年8月1日,东莞就已经宣称“红包”派完。在当天举行的专场新闻发布会上,东莞市副市长李小梅曾介绍:除低保边缘户外,困难群众的“红包”发放工作基本完成,临时生活补贴共发放了1.6亿多元,已上报市人大备案。当时,还有15个镇没有上报。
现在,一波三折的“红包”事件终于拉上帷幕。
发红包 方案已报市人大备案 今年6月,东莞市政府下发《关于向有关市民发放一次性临时生活补贴问题的复函》,决定为全市12.2万户籍生活困难人员和低保边缘户,每人发放1000元临时生活补贴,以减轻CPI上涨给市民造成的影响。
“红包”派发方案出炉,一石激起千层浪,在社会中引起热议。有人讥讽这是“政治作秀,拿公共财政的钱来布施”,更有专家质疑动用公共财政程序的合法性,认为“政府提供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每花一分钱都必须经过人大的相应法定程序”。
“对于困难群体,这是雪中送炭。”对此,东莞市委党校教授刘建中表达了不同看法,“至2007年末,东莞户籍人口为171.26万,常住人口为694.72万,财政收入达539.5亿元,东莞完全有财力和能力这样做。”南城区卖报纸的下岗职工老赵告诉记者:“现在米价、肉价都上涨了,靠卖报纸的收入维持生活很困难,补贴是件大好事。”
针对红包发放程序的合法性问题,东莞市财政局局长詹文光表示,“红包”发放已报市人大备案,“红包”来自于财政增收节支资金。“今后,东莞市会根据国家政策和当地实际情况,继续关注民生,而不是简单地将它制度化。”
争红包 “一怕漏,二怕硬拉进来” “由于东莞市对发放临时生活补贴人数估计不足,最后发放总人数可能要超过预计的12.2万人,总财政支出可能会超出估算。”李小梅在发放开始不久时说。对此,东莞市委书记刘志庚表示:“要实事求是,符合条件的再多也要补。”
由于东莞镇区之间发展不平衡,加上没有统一的操作办法和具体标准,出现了村民争“红包”的现象。例如中堂镇上报人数达4.6万多人,占户籍居民总人数的62%,有多报嫌疑,实际核准人数后则大大缩水。
“一怕漏,二怕硬拉进来。干部亲属特别要严格把关。”大朗镇社会事务办的小韩说,“万江区在确定补助对象时,规定家里有空调、钢琴等贵重物品和有劳动能力而无正当理由在家的不纳入补助范围。”万江区党委委员叶爱青告诉记者:“万江区对申请名单进行了逐户核查,并公示。”时任东莞市民政局局长杜度说:“民政局只有全市低保对象3.6万人的数字,占全市户籍人口的2.15%,对低保边缘户以前没有做过统计。对于个别镇的数据差距过大问题,有两个镇退回重新审核。”
由于民政局重新审核把关,10月7日,全市核定出符合补贴标准的困难群众19.92万人,发放临时补贴1.99亿元,比原来预算增加了7000多万元。
议红包 “花在了刀刃上” 对于东莞在发放“红包”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汪洋表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难免会扎破手,吃错部位。过分地指责创新中出现的问题,等于扼杀创新。临渊谈鱼,"高"在"进"而结网。”那么,东莞应“如何结网”?
东莞的“亿元红包”,既反映出政府公共财政的民生责任,又引发了社会对中国福利制度改革的进一步探索。
对大岭山镇水朗村低保户刘世权来说,千元补贴多了一层含义:刚考上大学的二女儿的读书生活费终于有了着落。
“东莞让公共财政承担起民生关怀的责任,"红包"花在了刀刃上。”广东省社科院教授丁力认为,“当政府财政达到一定规模,还利于民应成为人性化政府的决策考虑和选择。”
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教授郭巍青说:“公共财政用于民生领域,缓解了民众困难,有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
另外,关于中国目前的福利制度,广东省民政厅王小波认为:“东莞的做法是一条切合国情的派发路径——并非全民共享的"普惠性社会福利"路径,而是定向发放给最有需要的低收入人群的"救济性福利制度"的思路。”也就是说,中国国情决定了我国社会福利制度首先应立足于“雪中送炭”式的社会救济,而不是“锦上添花”式的全民福利。(记者吴冰)
(责任编辑:刘晓静)